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 由 素弦讀書品歷史 發表于 網頁遊戲
  • 2023-02-02
簡介三、仗節死義發配雲南,客死異鄉明世宗繼位後,清除了一小批明武宗時期遺留的奸臣,卻對張銳、許泰等宦官奸臣採取了“可用金銀贖罪”的政策,這引得楊慎大為不滿,引《尚書·舜典》的典故進言:“大奸大惡之人怎麼能用金銀贖罪呢

敵將為奴展天白後來恢復武功了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年暑假,雄渾嘹亮又慷慨激昂的《三國演義》主題曲總會將我們帶入那段群雄並起、硝煙瀰漫的戰亂時代,而這首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片頭曲,也伴隨多少80後乃至90後度過了童年。

好劇總要好歌配,不少人都以為這寫盡了瀟灑暢意的片頭也出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之手,其實不然,此乃明朝才子楊慎作於湖北江陵——公元1524年,被貶至雲南的楊慎在流放途中看到漁夫與柴夫在江邊溫酒煮魚,故作此詞。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而詞中的慷慨、悲愴、憂憤、無奈、痛惜,最後都轉作輕描淡寫一句“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無怪乎楊慎如此失落孤獨,又如此淡泊名利,倘若你對他的仕途稍有了解,便會知曉楊慎寫下《臨江仙》時,究竟是何種心境。

天才之子,少時有名,高中狀元,蟾宮折桂,本有大好前程,卻因天生傲骨,風骨不屈,得罪天子,慘遭廷杖,又被貶斥,

被譽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曾被陳寅恪先生盛讚為“罕有其匹”的楊慎,剛直不阿頗具魏晉士大夫風骨的楊慎,

最後落得個客死異鄉的悲慘下場,楊慎的一生,大概也只能用“都付笑談中”,一言以蔽之了吧。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一、年紀輕輕狀元及第,前途大好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

他的成功人生開始於明武宗正德六年,這一年,年僅24歲的楊慎高中狀元,一時風頭無量,而楊慎的成功本可以來得更早——早在3年前,楊慎參加科舉考試時就獨佔鰲頭,卻因主考大臣粗心,誤將楊慎的考卷焚燬,楊慎的科舉考試成績作廢,與狀元失之交臂。

而楊慎年紀輕輕便有如此成就,與他的家庭環境密不可分,楊慎的父親楊廷和是明代有名的大才子,19歲進士及第,在康莊大道上一路升遷至內閣首輔,是明朝中期坐鎮中流砥柱地位的大臣,而楊慎的曾祖父和幾位叔父也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化人。

出生於這種家庭的楊慎天生便繼承了父輩的博學多才,加上他本人從小便聰慧過人,又熱衷詩文,七歲熟讀唐詩絕句,十一歲作詩名動京城,十二歲仿先賢作《過秦論》等文章名震天下,時人都稱楊慎為“神童”,就連當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都被楊慎的才學所折服,不僅收他為門生,還親切地稱其為“小友”。

如此宏儒碩學又腹載五車,楊慎高中狀元也不足為奇了。

楊慎金榜題名那年,父親楊廷和已經升任內閣大學士,又兼任太子少傅等職,正是位高權重的時候,依照歷朝歷代的慣例,內閣大學士的兒子中舉都會飽受非議,因此為了避嫌,內閣大學士們在任期間都不會讓自家孩子參加科舉考試。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可楊慎的父親楊廷和卻不屑一顧,完全沒有避嫌,因為他對自己的兒子有足夠的自信,果然,楊慎高中狀元后,上至朝堂下到民間,無一人提出異議,大家都認為楊慎乃眾望所歸,實至名歸。

足可見楊慎才情,至少在當時是無人可及的。

少年成才,狀元及第,擺在楊慎面前的是一條寬敞明亮的大道,他幼時常常引經據典博古論今,只為能將自己滿腔學識傾數奉獻給大明,明武宗也很是器重楊慎,授予他翰林院修撰一職,負責《武宗實錄》的編修。

明朝官場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這一約定俗成的規矩,24歲的楊慎已經進入翰林院,以他的狀元之才,入閣是早晚的事情。

此時年輕氣盛又滿腔抱負的楊慎,也對自己未來的仕途胸有溝壑,可他不知道,九死一生的官場已經悄悄將他捲了進去。

二、直言敢諫惹惱皇帝,稱病罷官

據《明史》記載,楊慎不畏強權,剛正不阿,頗具士大夫風骨,對於他來說,大臣的作用就是勸諫君王,如果不能將朝堂引入正途,那要大臣有什麼用呢?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楊慎是一代名臣,可惜生不逢時,他像魏徵一樣直言敢諫,卻沒有一個肯聽他肯服他的李世民。

明武宗朱厚照是有名的“頑童皇帝”,他對朝政之事並不感興趣,反倒醉心於四處巡遊,常常荒廢朝政遊山玩水逍遙自在,這讓自幼飽讀聖賢書瞭解了何謂賢君的楊慎大為不滿,他多次上書建言,卻都被明武宗輕描淡寫擋了回去。

正德十二年,朱厚照瞞著大臣們又北上巡遊,不料剛出居庸關便被楊慎知曉此事,楊慎大怒,作《丁丑封事》,怒斥明武宗是“非事而遊”:一天到晚閒的沒事就知道出去旅遊,國家大事是一件都沒見你操心過。

明武宗見慣了楊慎如山的奏摺,並不以為意,依舊我行我素,可楊慎年輕氣盛,空懷滿腔抱負卻攤上個不知進取的皇帝,楊慎一氣之下稱病辭官回家,再也不想管明武宗了。

父親楊廷和勸楊慎不要太較真,做好自己為人臣子的本分也就罷了,可楊慎執拗如斯,執意罷官回家。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過剛易折,慧極必傷,楊慎的一生,成也在此,敗也在此,倘若他對明武宗的言行不聞不問,他的官場一定順風順水,可他天生的風骨和傲骨讓他無法對此坐視不理,這也為他日後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但,楊慎此人,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他是萬萬不會彎下腰,低下那驕傲的頭顱的。

他有自己的信仰,也有自己的堅持。

辭官回鄉的楊慎依舊心念朝廷,多次作《丁丑九日》等文章來明嘲暗諷朱厚照,朱厚照看在楊廷和的面子上並沒有加以追究。

正德十六年,朱厚照落水而亡,新帝明世宗繼位。

辭官三年多的楊慎被明世宗迎回朝,任經筵講官一職,主要職責便是為皇帝講解經史,算得上半個帝師。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本以為迎來一個好君主的楊慎又開始了忠貞不二的勸諫之路,沒成想,新帝更是剛愎自用而無容人之量,楊慎再次遭遇官場滑鐵盧。

三、仗節死義發配雲南,客死異鄉

明世宗繼位後,清除了一小批明武宗時期遺留的奸臣,卻對張銳、許泰等宦官奸臣採取了“可用金銀贖罪”的政策,這引得楊慎大為不滿,引《尚書·舜典》的典故進言:“大奸大惡之人怎麼能用金銀贖罪呢?他們又不缺金銀。”

可明世宗不僅沒有接納楊慎的建議,反倒對楊慎有了芥蒂,經常藉故打斷楊慎的講學,可憐楊慎胸懷天下,滿腹經綸,卻苦於沒有明君賞識扶持,一腔熱血終歸於寂靜。

這還不算完,不久後,楊慎又被捲入“大禮儀之爭”中,也是這一次黨派之爭,徹底斷送了楊慎的官場生涯。

明武宗沒有子嗣,明世宗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大統,因此,以楊廷和為首的權貴們諫言明世宗尊明武宗之父為“皇考”,而稱自己的生父為“皇叔父”。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看似簡單的稱呼問題,實際上卻是新舊朝堂的權力之爭,明世宗也清楚,楊廷和等人的建議,看似合情合理,實則宣誓主權,其根本還是落在明武宗與明世宗兩股勢力的交融與對抗。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舊王朝的臣子怎麼做得了新王朝的主呢?

此時的明世宗儘管才15歲,卻殺伐果斷,遊刃有餘,他迅速將在武宗時期不得志的朝臣張璁等人拉到自己陣營,這些朝臣順應上意,力挺將明世宗的生父尊為“睿宗”,地位居於明武宗之上。

在這場“爭爹”的戰爭中,楊廷和最終落敗,慘遭革職,而他的兒子楊慎見到父親被罷官,糾集文武百官36人一齊上書,表明自己恥於與張璁等人同朝為官,請求世宗的罷免。

明世宗雖然惱怒,卻僅僅是罰俸兩月作為懲戒。

楊慎不依,又集結了包括六部九卿在內的大小官員一共200餘人,齊齊跪立在左順門高呼明太祖名號,並喊出了那句經典的煽動性口號:“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此時的明世宗正在齋戒,被這猶如逼宮的情形嚇了一跳,清醒過來的他忍無可忍,將哭喊最賣力的翰林學士投入大獄,希望能以此震懾楊慎等人。

楊慎更加激憤,和王元正開始“撼門大哭”——而這一場鬧劇最終以130多名官員被下大獄,80多名官員戴罪的結局落下帷幕。

撼門大哭五日後,明世宗下令將五品以下官員全部廷杖,130多人一起被廷杖,這也是明朝最大規模的一次廷杖,當場便有16人被杖斃,而“元兇”楊慎則被革職發配雲南。

十日後,明世宗依舊不解氣,想到楊慎那句“仗節死義”,更是氣從中來,又將楊慎廷杖一次,然後發配雲南,下令永世不許楊慎離開雲南。

此時的楊慎不過37歲,正是在官場大展宏圖的好年紀,而他這一去,就是三十餘年。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在這三十年裡,嘉靖帝曾六次大赦天下,卻始終沒有赦免楊慎,直到他七十多歲客死異鄉,他的靈柩才被妻子迎回故里。

寫在最後

司馬遷曾說:古來聖賢往往都因其個人不幸,而成就歷史之大幸。

楊慎也是如此。

儘管他的仕途因為流放雲南而被斷送,可他從來沒有沉湎酒色終日惶惶,反而奮發向上著述宏富,發配雲南是楊慎一生的轉折點,他儘管沒有成為一代明臣,卻因此成為文壇巨匠。

楊慎在滇南30餘年,完成著作達400多卷,涵蓋了文學、地理、哲學、醫學、民俗等多種方面,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記載了雲南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山川湖海,流傳於世的《南詔野史》等至今依舊是學者們研究雲南古代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明朝最大規模的廷杖,16人被當場杖斃,起因:大臣不讓皇帝認爹

在雲南的這些年,楊慎踏遍了雲南的每一個角落,既帶領士兵抵禦外敵,也將漢族文化推行至雲南各地,他常常以文會友,曾經的帝師向當地人民傳道受業,因此衍生出雲南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學派“楊門七子”。

而那首曾於流放途中所作的《臨江仙》,道盡了楊慎的人生滄桑與感悟的歷史真諦,他也曾意識到,自己的“執拗”和“叛逆”,始終是阻攔他仕途亨通的攔路虎,可泱泱大明,若少了他這樣的刺兒頭,又會是怎樣一派光景呢——

仗節死義,自升庵始,清茶濁酒,無愧平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