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古代有一個特殊兵種,若是家裡有一個人當了,其子孫世代都得服役

簡介當然,就像現在的徵兵制度一樣,古代也會對應徵計程車兵進行體能、視力測試,這些細節的測試專案,一般在徵兵現場進行

募兵令有什麼用

所謂兵役,是指國家關於公民參加武裝組織或在武裝組織之外承擔軍事任務、接受軍事訓練的制度。我國現代的兵役制度中規定:年滿18週歲的成年男性公民應進行兵役登記,而之後符合條件的可以前往服役。在大眾的叫法中,服兵役或者參軍有一種通俗叫法,則是“入伍”。

古代有一個特殊兵種,若是家裡有一個人當了,其子孫世代都得服役

那麼,參軍為什麼會被叫做“入伍”呢?

據記載,《周禮》中有寫道:我國古代軍隊是“五人為伍”,“伍”字最早的時候,其實,是作為最小的“軍隊編制單位”出現的。與此同時,在古代的戶籍制度中,“五家編為一伍”,所以,在國家徵兵之時,五戶人家各送一男丁,恰好就組成了軍隊中的“一伍”。這個“伍”的用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今日的軍隊,也被稱為“隊伍”。

我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徵兵制度都有所不同,且每個朝代的徵兵制度也是各有千秋。

古代有一個特殊兵種,若是家裡有一個人當了,其子孫世代都得服役

商周時期的“徵兵制”——《詩經·秦風·無衣》中有這樣一句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則描寫了一個秦國青年踴躍去參軍的場景:“我們的國王即將調兵遣將,讓我們一起修好我們的甲冑和武器,一起去奔赴沙場。”而《無衣》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在西周末年。

周朝末年的社會結構是“國野制”,其中,“國”和“野”分屬不同的行政地區,且只有在城中的人才有資格去當兵。這種類似的“國人”入伍的制度,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而“國人”的等級制度,也導致了出身不同家庭的人,在從軍之後能當上的兵種是不一樣的。

比如:貴族出身的人往往是“甲士”,他們的兵種便是乘戰車的,而普通人家出生的人,便只能當步兵。到了周朝之時,當兵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特權。當時的軍隊規模並不大,所以,舉國上下的適齡青年,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有編制計程車兵。

當時規定:每家每戶只有一個人能成為“正卒”,就是有編制的正式士兵,其他的適齡青年都是“羨卒”,也就是現在的“預備役”。當時的國家軍隊實行著一種“伍編制”,五個人為“一伍”,五伍則為“一行”,所以,軍隊又有“行伍”之稱就是從這裡得來的。

周朝之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頻發,人口銳減,兵源不足,“當兵是一種特權”的概念也就到此結束了。而周朝開發的這種“軍伍制度”為“徵兵制”,是一種“義務兵制度”。直到清朝為止,徵兵制都是封建制度的主要兵力來源。

古代有一個特殊兵種,若是家裡有一個人當了,其子孫世代都得服役

隋唐宋時期的“募兵制”——隋唐時期,招募士兵的制度開始出現。這種招募制度對應募人的要求更高,待遇也更好。被招募成功計程車兵都有報酬,基本相當於現在的“僱傭軍”。這些士兵進入軍營之後,跟平常的義務兵也不一樣。

他們往往被編製成突擊隊伍,先鋒隊伍,這算是古代軍營中的特殊兵種。唐朝以前及唐朝前期,均以“徵兵制”為主,唐後期,“募兵制”一躍成為了士兵的主要來源之一,這一時期的“神策軍”,就是由招募而來計程車兵組成的隊伍。

在宋朝,“募兵制”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推廣和壯大。那時候,能成為國家有編制計程車兵,從而得以混口飯吃,往往是窮人家孩子的一大出路。宋真宗時,湖南潭州一帶發生饑荒,國家即貼出募兵令,無論是流浪漢還是小混混,都可以入籍成為正式的國家隊伍。

結果,這一招就瞬間招上來了幾萬人,可見,當時“募兵制”的火熱程度。

古代有一個特殊兵種,若是家裡有一個人當了,其子孫世代都得服役

三國時期的“世兵制”——除了“徵兵制”和“募兵制”這兩大主流入伍方式之外,古代人參軍的渠道,其實,還是多種多樣的。正如三國時期,魏國曹操還主張實行過“世兵制”。這種“世兵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有一句俗話叫“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這種制度在元、明兩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朱元璋還為此建立了更加嚴密的軍籍、軍戶制度。入了軍籍的人,若無朝廷恩准免除其兵役外,不得更換戶籍或推脫。如果,這一戶人家全部死光或無人可以入伍,則從當地這一戶人家的族親中選人入伍頂替位置,也稱“勾軍”。

明朝時期,還有一種軍隊形式叫做“恩軍”。即:犯了重罪或者是判了死刑的犯人,如果,能以“恩軍”的形式入伍,則可以免除死刑。犯人免死而成為軍戶之後,其子子孫孫都要世代入“恩軍”服役,不能斷絕,因此,恩軍又被稱為“長生軍”。

古代有一個特殊兵種,若是家裡有一個人當了,其子孫世代都得服役

古代徵兵的標準——古代徵兵雖無硬性標準,但是,也有條件限制。應徵士兵的年紀多在20歲上下浮動,最大可到三十歲,最小也有十五歲。從身高方面來說,漢朝規定最低身高為六尺二,約150cm,宋朝對士兵身高的要求則在五尺二到五尺八之間,也就是162cm-181cm。

古代對待不同用途計程車兵,還有著不同的要求。手持重兵器計程車兵,往往要求其個頭更大。如在金代,重弩手的要求是身高要大於六尺,也就是187cm。北宋禁軍也要求身高在六尺以上,達不到這個標準計程車兵,只能當“廂兵”,專門負責軍中雜役。

徵兵度量身高時,則有一批標準身高計程車兵為“兵樣”,以他們作為參照標準。後來,這個標準演變成刻有身高尺寸刻度的長木棍“木梃”,又被稱為“等長杖”,並以此度量身高。古代徵兵不僅要求身高,對體型也有特殊的要求。

史書記載,宋太祖時徵兵,並不一味要求要個子高的,更要求有“琵琶腿,車軸身”,說是這樣的身材,才能使出更大的力氣來。當然,就像現在的徵兵制度一樣,古代也會對應徵計程車兵進行體能、視力測試,這些細節的測試專案,一般在徵兵現場進行。

古代有一個特殊兵種,若是家裡有一個人當了,其子孫世代都得服役

宋代流行的“黥兵制”——古代的統治者也曾經煩惱過,如果,有人受不了軍營中的辛苦,逃跑了怎麼辦?對此,他們後來想了一個辦法:凡是家中有入伍的人,就將家屬統一接到京城,集中住宿,統一管理。美其名曰“解決其妻兒老小無人照料的後顧之憂”。

其實,朝廷就是將其家人當做人質給看管起來了,你要是不好好為國家效力,那麼,你家人指不定就怎麼樣了呢。即使使用了這樣的辦法,後來,逃兵還是越來越多,於是,就衍生出了一種“黵面”的制度,這裡,所謂的“黵面”,就是在臉上刺字。

雖然,這種手段本來是用於羞辱和標識重刑犯,但是,後來也逐漸在軍隊中流行起來。宋代招募士兵時,要先在士兵臉上刺字,才算是完成入伍流程,士兵才能拿走朝廷許諾給他們的財物,又稱“招刺利物”。

士兵所刺的字的一般內容都是說明其歸屬,即:刻上“某某指揮”,如果,在服役期間改了編制,還要重新刺字。要是當了逃兵被抓了回來,更是要添上“逃走”二字在原有的刺青上。由此可見,刺青制度在宋朝是非常流行的。

古代有一個特殊兵種,若是家裡有一個人當了,其子孫世代都得服役

不然的話,岳母也不會想出在自己親兒子背上親刻“精忠報國”,宋末的《武林舊事》中也不會有“吳兒善洇者數百,皆披髮文身”了。古代的徵兵制度複雜而難以執行,戰亂時代,為了徵兵常常夜入名戶搶人,也是十分殘忍的了。

不過,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不被動搖,國家不受到外敵的侵犯,想來也是迫不得已的吧。

參考資料:

【《詩經·秦風》、《三國志·魏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兵志》、《嘉泰會稽志》、《資治通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