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簡介也許很多中國人在參觀時,除了會震撼於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祖先們的精湛技藝之外,也為這些國寶流落異鄉的那段歷史感到屈辱

陸連清是誰

這篇文章的標題,很多人一看便知,是在說愛國者張伯駒先生。

透過這篇文章,也想寫一下近一二百年間,我們的國寶的流失和迴歸之路。

相信每個人都對中國近代史有著或多或少的屈辱記憶,關於國寶流失現象,也曾經痛心疾首。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一次老師講近代史,提到我們國家的頂級國寶,大多是陳列在外國的博物館。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下課後,這個話題持續發酵,併成功引發了同學們之間的一場有意思的討論。

“我要是能把國寶從國外博物館給偷回來就好了”。說這話的,是剛看了好萊塢大片《偷天換日》的傢伙。

有人毫不客氣地打擊挖苦:“看你這出息,你都不會說,等我有錢了,把國寶買回來。”

偷天換日派卻委屈的說:“但是東西明明是那幫孫子給搶走的,幹嘛要給他們錢……”

氣氛陡然安靜下來,透過教室內的嘆息,我們的思緒彷彿穿越整個近代歷史的煙塵,回到了那個動盪不安的晚清社會,一個國民意識尚未覺醒的時代。

中國先賢們在連綿不斷的五千年文明史中,不知創造出幾多光輝燦爛的文化,與之伴生的,還有多少熠熠生輝的文物寶藏,那些都是令人覬覦的人類瑰寶啊。然而,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敲開中國大門,國家陷入風雨飄搖之中,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眾多國寶,也被迫開始了在異國他鄉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各路面目可憎的侵略者磨刀霍霍衝向了晚清這隻待宰的羔羊,並將其搜刮的一乾二淨。就連素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也就是清朝的皇家園林,也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將其中的珍貴文物作為戰利品獻給了法國皇帝和英國女王。更可恨的是,強盜們不留後路,他們在園內到處縱火,大火連燒三天三夜,直至這座舉世無雙的中外罕見的藝術寶藏隨烈火付之一炬。

當然,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圓明園,就連大清的都城紫禁城——曾經萬國來朝的政治中心也在八國聯軍侵華中淪落,連鍍金的大銅缸也被刺刀刮個乾淨。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看到這幅圖片的荒蕪景象,你能想象出來這是輝煌壯麗的北京城嗎?

英法等國在中國獲得的大量精美文物無疑讓日本人眼紅。作為更為了解中華文化的東洋人,後來的日本侵略者公然在中國東北、華北進行長時間有計劃的盜掘式考古,連清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時精心挑選的上千件國寶級文物也落入其手。

同時,20世紀20年代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挖掘出的5塊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即北京人頭蓋骨,可謂是中國遠古始祖,這樣的曠世國寶,也在日本侵華戰爭中下落不明,有說法認為頭蓋骨被日本船隻帶回了日本。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當然,不容忽視的,還有那些打著“文化考察”、“地理探險”旗號的所謂外國“學者”和“探險家”。

他們在我國西北地區的石窟、壁畫和古文化遺址等世界瑰寶所在地,無視主人的存在,卻貪婪地一撲而上,進行了強盜式的非法盜掘。

相信敦煌學研究的中心在國外而不在中國和“敦煌者,中國學術之傷心史”,這兩個說法大家都不陌生。但你知道造成這件事的兩個始作俑者是誰嗎?讓我們走進歷史去一探究竟。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1900年6月22日,居於敦煌的王圓篆道士無意中發現震驚世界的寶庫——藏經洞。各路英、法、美、俄等國的“探險家”接踵而至,其中最大的獲益者也是最無恥的是英國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和。斯坦因以不正當手段騙取了王圓篆的信任,今天的無價之寶竟以五百兩銀子的低廉價格,“買”走了經卷8082卷、木板印刷本20卷等,其中包括被譽為“最古老的印刷書”的《金剛經》。

法國伯希和更是精明,他憑藉著自己深厚的漢學功底,每天以1000卷的速度翻閱了全部文獻,並挑選出敦煌文書中的精品帶回法國。其一部分收藏在法國巴黎圖書館,繪畫作品則藏於盧浮宮博物館等處。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美國人來的最晚,吃相也最難看。美國哈佛大學東方部主任華爾納,竟用強力膠剝下了26方壁畫。

殷墟甲骨自發現之日,更是慘遭流失,西方列強的文物販子巧立名目,收購而去。

更令人心痛的是,隨著西洋人對中國文物的興趣日益加深,推動了整個市場,中國自己人的文物走私活動更加猖獗。國內的反動軍閥和古董商幾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下產業鏈,從盜掘,到以極低的價格買下並偷運出境賣給國外,整個環節順暢自如,比如孫殿英偷盜了清東陵,乾隆皇帝和慈禧的墓被搶奪一空,其中的大量珍貴文物不翼而飛,不知下落,有些被販賣到國外。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還有一些奸商更是隻顧眼前利益,透過非法交易販賣出國。昭陵六駿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因戰爭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為盜掘、盜鑿、不正當貿易等非法和不道德手段流失海外的文物,在47個國家的近200多家博物館中所擁有的數量達

164

萬件!而國外民間的中國文物則是官方所藏的10倍左右,觸目皆驚啊。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信奉“事死如事生”,實行厚葬制度。但不曾想,他們留下的寶藏竟不是留給了自己,也沒有留給自己的後人,卻被他們口中的“蠻夷”所掠奪。相信我們祖先地下有知這些訊息,一定會大罵“不肖子孫”、“奸詐夷人”吧。

今天每個國人在回望這段歷史的時候,內心深處也會瀰漫有一種無奈和悲傷。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去過坐落在倫敦市區的大英博物館的中國人,會發現中國的國寶在英國“鎮館”。

當你踏入大門,就能看到遠處牆壁上的敦煌壁畫,它刀割的痕跡清晰可見,似乎在昭示自己的辛酸歷史和華夏文明的命運。在走近,你會被唐朝後宮女子各式各樣的形態所吸引。沒錯,你看到的那幅畫,就是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也是現存最早的中國絹畫,美術史上的“開卷之圖”。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大英博物館珍藏的中國文物還有很多。流失海外的無數中國國寶,至今仍只能在異國的土地上對歷史低吟淺唱,遙訴對故國家園的綿綿思念。也許很多中國人在參觀時,除了會震撼於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祖先們的精湛技藝之外,也為這些國寶流落異鄉的那段歷史感到屈辱。

但是它們的故鄉在中國,也終有一天會迴歸中國。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雨果曾這樣說,“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淨淨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期待那些盜賊有這樣的自覺性是不可能的,像我的同學那樣偷回去的異想天開也是難以實現,畢竟人家做盜賊在先,我們可不能睚眥必報,華夏民族素來最講理。

我相信文物在未來的某一天可以以合法、合情、合理的途徑返回故鄉。我們政府對流失文物的迴歸問題格外關注,每年撥付5000萬元用於徵集流失海外和民間的珍品。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研山帖》手卷就是我們有關部門斥責2999萬元購回的第一件國寶級文物。此後,“清代青白釉花口鳳首壺”“戰國虎形佩”等相繼迴歸祖國。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令人驚喜的是,更多的愛國民間團體以及個人都已行動了起來,把個人精力與財力投入到文物迴歸的路上,比如圓明園獸首,便已相繼歸來。

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及張伯駒先生了。

張伯駒,原名張家騏,河南項城人。民國四公子,對妻子潘素更是痴情。絕對是今天少女想嫁的那一款。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他可謂是我國近代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了。張伯駒自幼聰慧,在鄉里可是有“小神童”美譽。他既是文人,也是一個收藏家,更是一個熱愛國家的志士。

更難能可貴的是,貴為“民國四公子”之一的他,對於晚清到民國初年的政壇的是是非非卻從不關注,就連生活也樸素得令人難以置信,認識的人這樣描述他: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不穿絲綢,也從不穿得西裝革履,長年一襲長衫,而且飲食非常隨便,有個大蔥炒雞蛋就認為是上好的菜餚了。他對汽車的要求是,只要有四個車輪而且能轉就行了,絲毫不講派頭。”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張伯駒老先生可能天生就適合走“文藝範”,他師從國學大師,打下了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平日裡除了痴迷琴棋書畫、京劇等傳統文藝,其他的愛好恐怕就只有收藏了。

他與收藏的緣起還要說到他的第一件收藏品。即1926年在北京琉璃廠,他無意中看到了康熙皇帝手書的“叢碧山房”匾額,自此對其如醉如痴。他的收藏之路也這樣起步。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你能想象的到嗎,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新中國成立後,卻將118件國寶無償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和吉林省博物館,大大豐富了故宮館藏。而且他捐贈的包括展子虔的《遊春圖》、陸機的《平復帖》、杜牧《張好好詩》、范仲淹《道服贊》等,幾乎件件堪稱中國藝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外界社會和國家給了他崇高的讚譽,說他捐出的藏品,撐起來故宮的一半。有人在多年前做出統計,張伯駒捐出的這些文物,價值至少超過一千億。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但張伯駒對這件事並不居功自傲,他在捐贈國寶時也曾這樣說:

“不知情者,謂我搜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盡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

是的,張先生這樣做僅僅是為了護住文化之根,使這些件寶物永遠儲存在我們的國土上,而不是變身成為其它國家的瑰寶。他是懷著對歷史的崇高敬意和對國家的熱愛才作出這樣的高尚之舉。不惜賣掉自家的四合院也要購進心儀的藏品。

晚年的張伯駒陷入清貧境地,1982年,84歲的老爺子因為重感冒入院,病房是8人間,他想稍微清淨一點,想調換個病房,但護士卻做出回答,你級別不夠。後來潘素找到了故宮博物館的領導幫忙想想辦法,批文到手沒多久,張伯駒即悄然離世。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我們在感謝這些為了文物迴歸而付出心血的仁人志士的同時,不要忘了培養當代人對文物的溫情與敬意。

文物離我們生活太遠,但心意卻從來不遠。有心瞭解文物知識,其實也很簡單。我案臺上就有這樣一個好東西——《國家寶藏》2020年日曆。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當你翻開日曆,每一頁都是一個生動的國寶,366天,366個國寶,彷彿它們透過歷史,在與你隔空對視,甚至對話。你哪天閒下來了,看日曆上你的日記,與上面的國寶相映成趣,相信你會為自己的記錄而感動。

他捐出了“半個故宮”,晚年病重想調換病房,卻被告之:級別不夠

這本《國家寶藏日曆》還可以送給親友,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贈人日曆,帶給對方的是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整年的書香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