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朱元璋剝削東南士人,東南士人最終坑死明朝,一切源頭卻在張士誠

簡介加上張士誠對東南文人、百姓的優待,使得張士誠在東南士林中名聲極佳,東南人擁戴張士誠,給朱元璋的統一造成了極大麻煩

中國最後一個詩人是誰

朱元璋剝削東南士人,東南士人最終坑死明朝,一切源頭卻在張士誠

今天都知道明末黨爭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明末黨爭的主角就是東南士人組成的東林等黨,從某種程度上說東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為過。其實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別痛恨東南人,尤其是江蘇人,對他們採取極度壓制態度。因為元末諸義軍中,張士誠佔據江蘇,採取文治手段,頗得江蘇士子、百姓的擁戴,給朱元璋的統一造成了極大麻煩。所以朱元璋統一後採取許多專制暴力手段壓制江蘇士子。坑害東南士子的明朝最終又被東南士子坑死,這也算是風順輪流轉了。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元末明初,張士誠、朱元璋和東南士子的恩恩怨怨。

一、張士誠的政權

張士誠是江蘇泰州人,生於1323年,早年鹽販。古代販私鹽和今天販毒一個罪,抓到就殺,所以他早年也是個膽大的主。

朱元璋剝削東南士人,東南士人最終坑死明朝,一切源頭卻在張士誠

私鹽販子張士誠

《明太祖實錄》說,1353年正月,張士誠向富人家賣私鹽,富人抵賴不給錢,還侮辱他,所以他集合手下小弟18人,殺了富商並揭竿而起。這一年的三月,張士誠的義軍打下了第一個城市泰州,以泰州為中心,他的軍隊開始攻佔江蘇各地。1354年正月,張士誠以高郵為都城,正式建立大周政權,1363年改稱吳王。至1365年朱元璋進攻張士誠之前,張士誠的地盤兩千餘里,南到浙江紹興,北到江蘇徐州,西部則以河南汝南、安徽鳳陽、江蘇盱眙一線為界,東臨大海,有兵士數十萬。因為張士誠佔據了東南最富裕的地段,所以時人評價元末諸路義軍“友諒最桀(殘忍),士誠最富”。

朱元璋剝削東南士人,東南士人最終坑死明朝,一切源頭卻在張士誠

張士誠攻打泰州

《蘇州府志》說,元代蒙古對東的剝削極重,“(北地)無不養給於江南”。張士誠起義後佔的地盤大部分是自己的老家江蘇,古代的統治者又都習慣優待家鄉父老,加上張士誠本人就是基層百姓出身,自己也受過元朝的殘酷剝削,所以張士誠特別優待治下百姓。他統治時期大力發展水利,並屢屢勸導基層官吏要優待百姓、勸課農桑。在張士誠統治下,東南的賦稅遠比元朝輕,因此治下的百姓都特別支援他。

朱元璋剝削東南士人,東南士人最終坑死明朝,一切源頭卻在張士誠

元朝的奢侈

二、張士誠的文治政策

張士誠的剝削雖然輕,但憑藉東南富裕的產出,張士誠的政權成了元末亂世中最繁榮的地方。東南地區自古文人輩出,加上經濟的推動,張士誠政權開始了文治化建設,表現在輕視武事、自身腐化、優待文人三方面。而這種不合時宜的文治化,正是張士誠政權滅亡的原因之一。礙於篇幅,我們只談張士誠優待東南士子的政策。

張士誠對文人的態度,一開始就展現了與其他農民起義的不同。張士誠起義之初就十分禮遇文人。他認為元末亂局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禮崩樂壞、人倫道義喪失。所以在佔據高郵的1354年,張士誠就下令“凡知名之士取用之”,讓這些文人來“興教化,固人倫”。1356年,張士誠建造了禮賢館,招募天下文人士子來東南。在元末亂世中,只會寫字的文人最為輕賤,但張士誠的禮賢館一出,一時間天下士子都想投靠張士誠以求安身,但礙於地域限制,最終投奔張士誠的只能是東南士子。對這些士子,張士誠從不吝惜賞賜,“凡郡人以才望稱者皆受偽爵”。

朱元璋剝削東南士人,東南士人最終坑死明朝,一切源頭卻在張士誠

張士誠

張士誠對文人的重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用文人當官,許多文人成了一方大員。比如泰州大儒、幼時被稱為神童的馬玉麟被授予平江路總管,負責平江路軍政;文人夏思忠被授予杭州路總管,負責杭州路軍政;浙江詩人陳基則被授予參太尉軍事,類似總參謀長。

2、大興科教。1354年政權剛建立的時候,張士誠就下令治下各縣興辦學校。張士誠勢力擴充套件到浙江時,在都城開設弘文館,將治下所有官吏子弟、民間有才能的學生全部召了過來,進行了全國大考試,然後劃定分數線,只要過了分數線就能留在弘文館做學問,由張士誠提供獎學金,保證他們吃喝不愁。1358年,張士誠還進行了科舉,選取了進士36人。1363年,就是張士誠改稱吳王那年,張士誠開恩科。元末詩人戴良大讚張士誠的文治政策,“不廢治朝崇儒之典”。

3、提供寬鬆的政治環境。同清代動輒文字獄相比,張士誠治下的東南政治環境還是很寬鬆的。在張士誠的佔領區存在一股文人結社,名叫“玉山雅集”,其頭目是江蘇崑山大儒顧瑛。顧瑛的兒子是元朝從三品水軍副萬戶,顧瑛本人是支援元朝統治的,多次拒絕張士誠的徵辟,還多次在玉山(今江蘇崑山)這個地方召集文人士子發表反政府演講。面對這個反政府分子,張士誠一笑了之,還不禁止手下的官員和顧瑛結交,也不派人監視顧瑛的行動。

朱元璋剝削東南士人,東南士人最終坑死明朝,一切源頭卻在張士誠

元末計程車人

三、朱元璋對東南文人的政策

同張士誠相比,朱元璋出身貧農,吃苦更多,朱元璋對權力的集中欲更強。同臨近的江蘇、浙江相比,朱元璋老家安徽鳳陽極窮,這種不公平的地域資源分配,使得朱元璋更為痛恨江浙人。加上張士誠對東南文人、百姓的優待,使得張士誠在東南士林中名聲極佳,東南人擁戴張士誠,給朱元璋的統一造成了極大麻煩。所以朱元璋統一後對東南士人的清算也就開始了。

1367年,朱元璋滅張士誠後,殺死了包括神童馬玉麟在內的大批文人;另一部分士人則被髮配到鳳陽勞改,這些人以顧瑛和吳中四傑中的楊基、徐賁為代表。這些被髮配的人,一路上受到虐待、缺醫少藥,好不容易到了鳳陽,生活也是極其悽慘貧苦,楊基就曾寫《憶昔行贈楊仲》,回憶在鳳陽的日子。

在鳳陽經過勞改之後,僥倖不死的部分士人也被朱元璋提拔了起來,代表有高啟、楊基、徐賁、張羽、王行、謝肅、唐肅。這些人都是文人,有才能,以為被提拔起來就能再度指點江山,比如高啟就說“文章期君歸黼黻,借問報政何時成?”,充分展現了他對光明未來的幻想。

朱元璋剝削東南士人,東南士人最終坑死明朝,一切源頭卻在張士誠

高啟(右)

很快這些文人的幻想就破滅了。蘇州知府魏觀修請高啟給自己的府衙寫個記,這個府衙是張士誠的宮殿遺址,所以高啟寫的《上梁文》就有“龍蟠虎踞”四字。1374年,朱元璋以高啟寫《上梁文》是為張士誠招魂為藉口,將其腰斬。和高啟命運類似的文人還有很多,楊基因誣陷而被罷免,送到勞改所勞改贖罪,最後死在勞改所。張羽無故被髮配嶺南,半道接到讓他回京的聖旨,張羽懼怕,遂投龍江而死。王行被藍玉連累,全家被殺。謝肅犯事,被殺。唐肅在朱元璋面前橫放筷子,意思是自己吃飽了,但是在天子還沒吃飽的時候,自己先說吃飽了,就被指責為大不敬,最終被流放,死於流放地。東南士子遭遇可見一斑。

朱元璋剝削東南士人,東南士人最終坑死明朝,一切源頭卻在張士誠

朱元璋

文史君說

很明顯,同張士誠相比,朱元璋對東南士子的態度堪稱嚴厲。不僅是對東南文人,有明一代,對東南的賦稅較其他地方都重。張士誠對東南的統治可以說是正確又不正確的,正確在於他能實行寬鬆的政治環境,禮遇東南文人,錯誤在於在大亂之世就實行文治。面對手段陰鷙的朱元璋,張士誠的失敗是註定的。而失去張士誠的庇護,東南文人的命運註定是黑暗的,面對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結果,東南士子只能發出“傷心莫問前朝事”的悲嘆。但到了明朝中後期,東南士子又左右了明朝的政局,致使明朝陷入黨爭,最終明朝在李闖和後金的相互配合下滅亡。坑害東南士子的明朝最終又被東南士子坑死,這也算是因果輪迴了。

參考文獻

楊鐮:《元代文學編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孫炳元:《論大周誠王張士誠》,《揚州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

任崇嶽:《張士誠評價當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1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