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歷史的塵埃——劉備伐蜀外篇之法正的信

簡介(當前形勢)4、本為明將軍計者,必謂此軍縣遠無糧,饋運不及,兵少無繼

破軍甲級主星坐守是什麼意思

歷史的塵埃——劉備伐蜀外篇之法正的信

本文試圖透過“法正的信”所載,來分析說明三個問題:

1、第二批入蜀軍隊的最高統帥是誰?

2、第二批入蜀軍隊於江州分兵時是幾路?

3、巴西問題。

那麼,為什麼說這三個問題可以藉由“法正的信”來一窺究竟呢?

首先,我們知道關於“三國曆史”的記載,不僅僅只有[三國志]一書,還有其他如[華陽國志]、[蜀鑑]、[資治通鑑]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可是,面對這些資料,更確切地說是略有差異的資料,該如何取捨?

愚意以為,[三國志]是為“本”,他書的大部分記載皆由此而來。而他人新撰一書時,又多會以自己的言辭來組詞造句。而自己組詞造句卻又會或多或少地夾帶上自己個人的主觀色彩。

在此試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

1、趙雲傳:“為先主主騎。”

[資治通鑑]:“為先主主騎兵。”

2、魏延傳:“以部曲隨先主入蜀。”

[太平御覽]:“以部曲將隨先主入蜀。”

由此遂生疑問:他們對於[三國志]的個人理解,是否正確?當然,亦不能排除其別有所據的情況。但是,這兩種情況,又該如何去識別?

其次,單是所據之“本”[三國志]中,亦多見相互矛盾之說。又該如何識別其真偽?

要想完全解決此二問,恐非三言兩語可道明,姑且留待以後。本文於後將單表和“法正的信”有關的若干種種。現先將原文摘錄如下(另,原文未分段,筆者僅先以自己的理解試分之。或有不同建議,請見教):

法正傳:及軍圍雒城,正箋與璋曰:

1、正受性無術,盟好違損,懼左右不明本末,必並歸咎,蒙恥沒身,辱及執事,是以損身於外,不敢反命。恐聖聽穢惡其聲,故中間不有箋敬,顧念宿遇,瞻望悢々。然惟前後披露腹心,自從始初以至於終,實不藏情,有所不盡,但愚闇策薄,精誠不感,以致於此耳。今國事已危,禍害在速,雖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猶貪極所懷,以盡餘忠。(表明自己的立場)

歷史的塵埃——劉備伐蜀外篇之法正的信

2、明將軍本心,正之所知也,實為區區不欲失左將軍之意,而卒至於是者,左右不達英雄從事之道,謂可違信黷誓,而以意氣相致,日月相遷,趨求順耳悅目,隨阿遂指,不圖遠慮為國深計故也。(指出問題所在——劉璋左右的小人)

3、事變既成,又不量強弱之勢,以為左將軍縣遠之眾,糧谷無儲,欲得以多擊少,曠日相持。而從關至此,所歷輒破,離宮別屯,日自零落。雒下雖有萬兵,皆壞陳之卒,破軍之將,若欲爭一旦之戰,則兵將勢力,實不相當。各欲遠期計糧者,今此營守已固,穀米已積,而明將軍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敵對遂多,所供遠曠。愚意計之,謂必先竭,將不復以持久也。空爾相守,猶不相堪,今張益德數萬之眾,已定巴東,入犍為界,分平資中、德陽,三道並侵,將何以御之?(當前形勢)

4、本為明將軍計者,必謂此軍縣遠無糧,饋運不及,兵少無繼。今荊州道通,眾數十倍,加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寧等為其後繼。若爭客主之勢,以土地相勝者,今此全有巴東,廣漢、犍為,過半已定,巴西一郡,復非明將軍之有也。計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壞;三分亡二,吏民疲睏,思為亂者十戶而八;若敵遠則百姓不能堪役,敵近則一旦易主矣。廣漢諸縣,是明比也。又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福禍之門,今二門悉開,堅城皆下,諸軍並破,兵將俱盡,而敵家數道並進,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勢,昭然可見。(恐嚇部分)

5、斯乃大略,其外較耳,其餘屈曲,難以辭極也。以正下愚,猶知此事不可覆成,況明將軍左右明智用謀之士,豈當不見此數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慮遠圖,莫肯盡心獻良計耳。若事窮勢迫,將各索生,求濟門戶,展轉反覆,與今計異,不為明將軍盡死難也。而尊門猶當受其憂。(再次指出問題所在——劉璋左右的小人)

6、正雖獲不忠之謗,然心自謂不負聖德,顧惟分義,實竊痛心。左將軍從本舉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再次表明自己的立場)

歷史的塵埃——劉備伐蜀外篇之法正的信

其中第1、2、5、6段與當時的實際形勢無關,可略過不述。重點既在其中的第3和第4段。

或曰,為何於此處分段?

但看此兩段的第一句:

3、事變既成,又不量強弱之勢,以為左將軍縣遠之眾,糧谷無儲,欲得以多擊少,曠日相持。

4、本為明將軍計者,必謂此軍縣遠無糧,饋運不及,兵少無繼。

皆提到了“縣遠無糧”。而法正絕不會舊調重彈,是以得知,前者說的是劉備軍“縣遠無糧”,後者說的是張飛軍“縣遠無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