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心法 | 楊氏太極拳術之精髓之奧妙詮真分享,快速提高你的太極水平!

  • 由 星娛樂不分國界 發表于 網路遊戲
  • 2021-09-02
簡介樁功以不失太極拳之規矩為準,必要氣靜神凝,調勻自然之呼吸,採天之氣,接地之力,日積月累,則腿勁日長而腳下生根,丹田氣海發動矣,即拳論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是也

輕靈術多少級能變主動

太極拳屬武當嫡派之內家範疇。現代楊氏太極拳一代宗師林公炳堯先師乃陳公微明老先生之入室關門弟子。林師傳楊氏太極拳、復傳楊氏太極長拳、更傳楊氏小架太極拳。

楊氏太極長拳及楊氏小架太極拳乃楊氏太極拳術中秘不可得之奇葩,為楊氏歷代太極宗師所秘惜。世間所習楊氏太極拳術者甚眾,雖亦有聞斯技者,然得其真諦,窺其全豹者甚寡。

先師林公炳堯先生承師祖陳公微明老先生之絕技,盡得楊氏太極拳術之精髓,復經先師數十年之磨礪,並闡其奧密,於太極之意日趨豐富,使楊氏太極拳術之法更趨明顯。

㈠專氣致柔

太極拳術以專氣致柔、以柔克剛為宗旨,尤其注重氣沉丹田功夫的修養。氣沉丹田,即老子所謂“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是謂極柔而至剛,萬法而歸一也,故專氣致柔乃太極拳之首要著手功夫。太極拳術欲致柔,務必先要專氣。所謂專氣,則純以自然之呼吸,導以心相守之法。心相守之法,即楊家口傳“主人翁在家”是也。日積月累,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牽強,將氣緩納于丹田氣海。夫氣能沉于丹田,則易所謂離心火與坎腎水之相濟。進而骨髓日漸充滿,則骨自能堅實沉重,即內勁漸長。太極拳術雖不用力,然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太極拳術專氣致柔之功夫成矣。即太極拳論“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初學氣沉丹田者,其之所以不能專氣致柔,乃是不能沉肩墜肘之緣故也。或有未窺太極拳術真諦者,妄言氣沉之海底為氣沉丹田,蓋海底者,穴為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位於前後兩陰之間,又名會陰;丹田者,在臍下一寸三分是也,為男子生氣之海,故又名氣海。所謂氣沉丹田,非強行將氣下壓而納于丹田,如此而致小腹外鼓,切忌之。蓋專氣致柔之功夫,為太極拳術入道之基。氣沉丹田乃綿綿不斷、凝神聚氣之法,以心與氣相守于丹田氣海,勿忘勿助。所謂凝神聚氣,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氣以直養而無害,則太極拳術專氣致柔之功夫三年有成矣。

吾師曾教餘一種專氣致柔練習之法,即每日順調呼吸,純任自然,全身筋骨鬆開,輕柔舒展臂掌,採天地陰陽之氣將氣以輕緩細長導納於下丹田之中,以心相守,稍聚而勿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融于丹田。日久充盈,煉之而收斂充溢於內,達乎四肢,流乎百脈,越尾閭撞開夾脊,而上乎泥丸,旋復下游任脈而下丹田,此河車之路通矣。

㈡體用述真

一陰一陽之為道也。太極拳以虛無為本,其分合動靜合乎陰陽。太極拳術之體用以八門五步十三勢,按陰陽剛柔相剋,動靜迴圈,相連不斷。氣為使焉,神為主焉。神氣收斂於內,內外融合為一,是為太極拳之體,將神氣充溢於外,是為太極拳之用也。以體用分而言之,則脊骨為體,心為用;合之,則心腎相交,是為太極拳術之體用大全也。體用之始終,已見於此。

夫人身膂脊能豎起,則神自貫頂,即拳論所謂頂頭懸是也。林師嘗曰:“太極拳諸式之勁,皆由膂脊所發,非徒用兩手之力”。能豎起脊骨,則勢必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果能頂頭懸,不偏不倚,則自然中正矣。若舍膂脊而修煉太極拳術體用之道,無疑痴人說夢,皆為末事矣。此所謂拳論“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是也。

太極拳習至極精處,乃體用兼備。太極拳之體誠可卻疾延年,其用之所以名拳者,即仲尼所謂“拳者,殺人之利器也”。自古道不虛傳,遇緣即應。學者倘能得遇明師大洩真機,照此下手修煉,自能得體用之始終。故微明師祖嘗曰“太極非傳者有極精密之教法,學者有極沈細之研究,不能得也”。

㈢太極行功

太極拳術之體用在乎精、氣、神。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行功走架當以拳論“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為首要之要訣。陳公微明師祖曰“以心行氣者,所謂意到氣亦到,意要沉著,則氣可收斂入骨,並非格外運氣也。以氣運身者,所謂氣動身亦動,氣要順遂,則身能便利從心”。並非意隨氣走,乃是意為嚮導氣隨行!拳論所謂“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林師也曾說“眼為身先,意到則氣到”。學者慎之,慎之!

大道以虛無為皈真之本,太極拳亦復如是。太極拳術功夫之下手,在於丹田氣與內勁的運用,綿綿不斷,周而迴圈復始,無有窮際。太極拳術功夫之下手切不可執於有為,有為皆為後天,亦不可著於無為,無為便落於頑空。凡下手行功,務以心行氣,緩納於下丹田,用意使氣稍存,久之漸能宿氣。夫下丹田為煉氣之初基,能蓄氣,則全身屹然而不易撼倒。進而言之,能松腰,則氣自能下沉,兩足增力,樁法穩固。此楊家所謂家傳口訣“不倒翁”者是也。

太極拳術之進退變化,皆由腰部轉動來支配而得機得勢。盤架子總以微明師祖所著太極拳之十要、炳堯先生之太極拳十三字訣為學太極拳術之不二法門。故盤架子時心與意合,即所謂楊家家傳口訣“主人翁在家”;意與氣合,即楊家口訣“磨轉心不轉”;氣與勁合。果能如拳論所謂“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中正而內外相合,則應敵時無不得心應手矣。

拳論所謂“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即太極拳勢之動作,皆以腰來帶動四肢之運動。凡手不由腰主宰帶動而自動者,則可斷定此非太極拳之勢也。故太極拳勢不自動手,一切變動其根在腳,皆有賴於腰而形於手指,乃能周身上下完整一氣。如混元之圓球而能隨意運轉,則太極拳之攻防,全身皆能以鬆柔之彈勁而吞吐含化。此太極內家拳術精妙之處,豈關學力而有哉?

行功走架能全身松淨,即為沉也。然究其竟何為“松”?林師嘗曰:“所謂‘松’,關鍵在於全身筋絡鬆開”。噫!林師可謂一語道破箇中訊息矣。故松者,須心意靜篤,全身筋絡鬆開。筋能鬆開,只剩骨與皮肉,輔之以柔,全身焉能不松乎?所謂柔者,微明師祖嘗曰:“求其柔者,所以使全身能撤散而不連帶也”。故鬆柔為太極拳術之靈魂。能松沉,能柔若無骨,其餘皆成末事耳。太極拳之體用皆由鬆柔而生,且鬆柔能使人之重心下降。林師之教餘,每日必曰松、柔二字,又曰“能松透,則體自沉,能長太極內勁,真太極拳柔中寓剛、棉裡藏針之功夫”。師門相傳內勁由於筋而能達乎四肢,無形而靈敏沉聚,疾如閃電,一發即收,其主要在於精神耳。

微明師祖雲:“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拳論又曰:“處處總此一虛實”。太極拳虛實變換,不外乎陰陽之交織。林師嘗曰:“以一貫之勁而論虛實”,如此而已。所謂一貫之勁,即左腳與右手、右腳與左手耳。如左腳與右手為實,則右腳與左手為虛也。

太極拳法之運用,無非是陰陽相濟之法,即拳經所謂“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是也。夫陰者,有老陰、太陰、少陰、中陰之變化。而陽者,亦有少陽、太陽、老陽、中陽之變化。太極拳技擊之道,即太極陰陽圈之變動,陰陽乃虛實變化。太極拳法千變萬化,隨機應變,然總不出堋、捋、擠、按、採、列、肘、靠,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也。意到勁遂,隨機應變;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不丟不頂,以柔克剛。

十要中所謂含胸拔背者,林師嘗曰:“微明先生曾經特別關照過我‘含胸拔背’應為‘舒胸順背’。能舒胸順背則氣能沉丹田”。所謂舒胸者,即為松胸也。能松胸輔之以虛靈頂勁,自能順背,則道家氣通尾閭、玉枕、泥丸三關,煉精則化

,煉神則化虛是也,何慮太極拳之道不成哉?

太極拳之妙在乎於勁之用。每見數年純功不能發勁者,皆不能松腰以腿腳松彈之沉勁修煉拳架。故太極拳修煉的是柔活、有彈性的勁,而不是硬性、無彈性的力。惟有從腰腿上找出鬆柔之彈勁,進而求全身松沉勁,以達到輕靈勁,最終臻至虛無勁之境界。就能使全身之太極勁如微明師祖所言“如常山之蛇,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背則首尾俱應,夫然後可謂之輕靈矣”,才能真正得太極拳攻防之術也。

㈣修煉程式

太極拳之修煉在大松大柔中求輕靈虛無為首要目的。每每盤架子時,林師必囑之餘曰“習練太極拳之姿勢務以中正安舒為功用,惟有立身中正,才有利於氣沉丹田”。故太極拳術上能虛領頂勁,下能松腰守重心,即腰胯以上以頂勁往上領,腰胯以下以鬆勁往下沉,則自能中正安舒,一切姿勢純任自然,平穩和順,支撐八面矣。

太極拳之精意,在乎於拳架開展中求緊湊而舒長。得太極拳術之功夫者,雖同一師承,拳架之姿勢則略有差別,此皆是先生因材施教之故也,然察其精、氣、神則毫無差異,於太極之意則一也。微明師祖嘗曰:“架子為最要之基礎,久久練之,身體方能重如泰山,輕如鴻毛。”,林師亦嘗囑之餘曰:“練架子務求體松、氣固、神凝,則太極拳架中正安舒,內外相合,始能周身一體”。故太極拳之拳架務先須開展而後求緊湊,則一身之勁練成整勁,直至由輕靈內勁轉為精神之修煉,達到虛無之境界。

盤拳架以微明師祖所云“總以神凝、氣靜、中正、安舒、從容、大雅、綿綿不斷為準則。看似輕靈而又極沉重;看似動宕而又極安靜,凡太輕浮流動,或過於劍拔弩張之態,皆未得其精意也”為準繩。故練習時當以神行,鬆開架子,順乎自然。神氣能提得起,靈敏松輕,則拳勢閃展騰挪、吞吐含化中攻防兼備,攻即是化,化即是攻矣。又太極拳練至極精處,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所不動,覺得沒有響聲,功夫到此程度,心中覺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即所謂莊周夢蝶,人蝶不分矣。若練太極拳時無意識,拳和意脫節,此非太極拳,僅叫做練拳。即楊家家傳口訣“太極不是肉架子”也。

林師教餘楊氏太極拳之初,始練樁功,每日必反覆囑之曰松、低二字。松即全身松透,底即站樁步須蹲低。樁功以不失太極拳之規矩為準,必要氣靜神凝,調勻自然之呼吸,採天之氣,接地之力,日積月累,則腿勁日長而腳下生根,丹田氣海發動矣,即拳論所謂“其根在腳,發於腿”是也。所謂採天之氣即泥丸虛領頂勁,則精神能提得起。接地之力即腳底之湧泉貼地,久之則腳下生根矣。氣沉丹田而直養之,如林師所云“氣沉丹田即有利於氣血暢通,有利於發勁”也。故泥丸、丹田、湧泉三穴,尤為太極拳登堂入室至關重要之關鍵,學者於此尤須注重焉!

林師復教餘練習太極拳各勢單式練法,左右反覆連綿不斷,每一勢務求正確。一勢嫻熟復教下一勢,務求水到渠成。此種教法,林師嘗稱之曰“慢功出細活,貪多嚼不爛,欲速則不達”。微明師祖嘗曰:“若不練架子,雖多推手,身體仍有不穩之時,易為人所牽動”。挨太極拳各單式習練嫻熟而正確無誤後,先生遂將太極拳各單式串聯起來,教以楊氏太極拳全套架子,自始方准許每日盤架子矣。然盤架子之始終,林師總是反覆囑之曰“盤架子時必須勢勢相承,架子務須渾圓飽滿而連貫無隙”,並詳解每一勢之體用及其變化,務求內外相合而不失其鬆柔沉穩;中正安舒、凝神氣靜而反聽於內,心神合一以練出周身混元之勁,即太極拳之整勁為要也。

按林師之教授規矩,須盤推架子有一定之基礎後,始傳楊氏太極拳之推手。然推手亦有一定練習之程式,先教以倆人各左、右單推手,挨單推手操練自如至一定之基礎,復教以單人雙推手之練習法,曰“引、按、擠、堋、捋”是也。如此五個基本動作週而復始練習嫻熟始傳太極拳倆人之雙推手,此為四正推手法。推手之步法為不動步推手和動步推手兩種,林師闡其精意而分述為順步、拗步、動步、踏步、走步。四正推手純熟,林師復授以大捋之法,即採、列、肘、靠之四隅推手法。

太極推手是由著熟而階及懂勁之法。先生教以沾連綿隨、捨己從人、不丟不頂、陰陽開合之輕靈以求懂勁,每每囑之曰“輕靈變化即懂勁”。真懂勁者,全身皆能聽敵之來勁,則進退轉換主動權在吾而弗在彼,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如微明師祖所云“聽勁功夫先練習兩臂,久而久之全身皆需練習聽勁。粘在何處其處皆有知覺,皆能懂勁。敵掌或拳挨近吾身,皆能化去其力,使之落空。方能謂之真懂勁也”。夫沾勁者,林師嘗囑之餘曰:“沾勁是極輕靈地挨著,就如露珠沾貼在滲透在樹葉上一樣。其應用在太極推手上,如吾之手臂極輕靈地稍微相接觸挨貼彼之手臂,勿使彼手臂之面板起皺”。故能附著在彼手臂上,聽敵之來勁捨己從人之,而勿使彼手臂皺皮,輕致空空無有。如捕風捉影而使彼落空,是謂真沾勁也。

林師嘗囑之餘曰:“以柔軟勁練習太極推手”。夫太極推手訓練以綿柔為首要下手功夫,能柔軟則沉勁備矣。在練習太極推手時,要以心意帶動內氣走化,以腰胯領之而使身心內外相合、上下相隨,久之全身知覺靈敏,應敵時則得心應之而周身無處不可發、拿、打、化矣。尤其是腰腿的松沉功夫,用心意導之,主動權在於我,則能夠運化自如,一經接觸, 彼一挨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矣。故發勁時得機得勢、專主一方,沉得越好,則可將彼發得越遠。

關於太極推手之勁練習程

序,林師教餘太極推手之初,先學沾勁,次學化勁,再學拿勁,最後才練習發勁。林師嘗囑之餘曰“初練太極推手,須先學吃虧,吃虧就是討便宜”。先生之意在於初學者先學化勁後學發勁也。然學推手之化勁,首先須使兩臂在不丟之鬆柔輕靈中練習沾勁,勁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散,滔滔不絕,久之兩臂知覺敏捷,一觸即覺。

其次在粘勁之基礎上才能練習化勁,林師嘗囑之餘曰:“由沾粘勁和走勁而成化勁”。所謂走勁者,即不頂之勁,其樞紐在乎腰腿。化勁者,即是以鬆柔輕靈勁不丟不頂而走化敵之進攻;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太極拳以柔克剛,引進落空為致用,尚巧勁而不尚拙勁。化處無處不是攻,攻處則無處不是化,發即是走,走即是發也。

其三練習推手之拿勁,微明師祖雲:“太極之拿,並非用大力按住使之不能動也”。太極拳之拿勁非以手抓握,而是用沾粘勁知法而拿之。夫拿者,專借巧勁得機得勢截止敵方攻擊而制敵之法,旨在擇敵易受制之處而拿之,即拳論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是也。

其四推手練習發勁,微明師祖雲:“發勁之時,必須全身松淨。不松淨則不能沉著,沉著松靜,自然能放得遠”。故發勁時須有折迭,尤須全身沉著松淨。即腰腿往後弓著,用松彈之勁,則發勁如弓上放箭似地,即拳論所謂“得機得勢,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先生之教導,餘不敢私隱其善。惜餘愚而僅能約略述其大概之萬一,或可為後賢學者不失太極功夫之本,則師門之幸甚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