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教育孩子都靠打,現在咋就不能了?

簡介而且,童年時期的小孩子好奇心和模仿力都是最強的時候,關於周圍的一切,稚嫩的他們尚沒有成熟的是非觀,如果家長冒然用暴力的方式去壓制,那麼在造成孩子心靈傷害的同時,他們或許會產生出“以暴制萬物”的危險想法,模仿著大人的模樣去打擊其他孩子

上房揭瓦下一句是什麼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教育孩子都靠打,現在咋就不能了?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的家長教育孩子都靠打,確實,有時調皮過頭的孩子根本聽不進家長的道理,似乎只有”武力“才能稍稍讓他“安分”下來。

表姐家的孩子君君便是個典型的案例。

才上小學三年級,就抱著手機不撒手,眼睛近視不說,而且還對家人的勸告惡語相向,說出“要你管”等不尊重的話語。

一天,表姐實在看不過君君不做作業,不運動,不出去玩,與手機綁在一起。

“玩手機要有度,你看你,眼睛都是這樣近視的。”

不出所料,躺在床上玩手機的君君還是那一句“要你管”。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教育孩子都靠打,現在咋就不能了?

但是這次表姐卻比往常生氣,一個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頓時,孩子嚎啕大哭喊著“臭媽媽”,而見孩子死不悔改的表姐怒火中燒,又重重地打了他幾巴掌。

結果,在絕對的“武力”壓制下,君君被迫放棄了手機。

見只是打幾巴掌就比天天唸叨管用得多,在此之後,只要君君犯錯,表姐便首先採取“打”的教育方式。

果不其然,孩子變得“聽話”許多。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教育孩子都靠打,現在咋就不能了?

然而,孩子的“聽話”並沒有讓表姐高興多久,小學老師的一通電話打醒了她。

老師說,

“最近君君的情緒狀態看起來很不好,以前還挺開朗活潑,現在他好像很害怕和別人交流,總是一個人坐在座位上發呆。”

老師說孩子出現的問題,肯定和她打孩子的教育方式有所相關。

不知所措的表姐找到我,問道,“以前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怎麼現在就不能打了?現在的孩子都這麼脆弱了嗎?”

面對表姐的問題,我認真地回答她,”

不是孩子變脆弱了,而是我們家長進步了。“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教育孩子都靠打,現在咋就不能了?

教育是發展的,現在的孩子確實不能“打”

以前的年代,人們的經濟水平落後,連基本的溫飽都是個問題,所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關注孩子的教育。

當時大部分家長養娃的觀念就是,”孩子能養活就行了!“孩子們也處於一個公平的環境中,犯錯就捱打,調皮就捱罵,這是許多家庭普遍的現象。

因此,孩子通常不會覺得捱打有何不對,和其他孩子也能玩得下去。

儘管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孩子因捱打造成了身體上或者心靈上的創傷,一生都難治癒。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教育孩子都靠打,現在咋就不能了?

現在,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科學教育的宣傳普及,家長們的教育目標不再是”養活就行“,而是需要”養得好,養得優秀才行“。

他們決定維護孩子的自尊,保護孩子的自信,於是不再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

慢慢地,“打孩子”這種現象出現得越來越少了,同時孩子對捱打的“抵抗力”就更低了,因為他們覺得這不正常:周圍的孩子都不捱打,只有自己捱打,懷疑自己是個壞孩子,懷疑自己的父母不愛自己。就像案例中的君君來到學校,發現其他同學的媽媽都不是這樣對待孩子的,他的心裡就萌發出自卑、自我封閉等負面情緒。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教育孩子都靠打,現在咋就不能了?

不僅如此,暴力的教育方式不但很難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反而會將”錯誤”延續下去。

因為暴力必然伴隨著暴怒,很多孩子在遭受暴力教育時,他們不會覺得自己捱打的原因是“自己做錯了”,而是“自己不小心惹父母生氣了”。所以,孩子為了避免捱打,他們做事的原則就不再是去追求正確,而是努力地察言觀色,追求如何不惹父母生氣。

而且,童年時期的小孩子好奇心和模仿力都是最強的時候,關於周圍的一切,稚嫩的他們尚沒有成熟的是非觀,如果家長冒然用暴力的方式去壓制,那麼在造成孩子心靈傷害的同時,他們或許會產生出“以暴制萬物”的危險想法,模仿著大人的模樣去打擊其他孩子。

從長遠來看,長大組成家庭後的他們也會受其影響,對自己的子女如法炮製,將錯就錯下去。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打不得,罵不得,我難道要把孩子當祖宗供起來嗎?

並不是,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也有權力管教自己的孩子,只不過方式不能像以前那般直接暴力。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教育孩子都靠打,現在咋就不能了?

溫柔而堅定,樹立家長的權威是關鍵

家長之所以打孩子,目的無非是希望孩子能聽話,能改正錯誤,打孩子從來都不是目的。

要想不暴力且有效的讓孩子聽話,關鍵在於樹立家長權威。

這需要家長有耐心,溫柔而堅定地給孩子立下規矩,並且貫徹執行。

比如孩子長時間看PAD,家長可以先跟他商量,“再看5分鐘就關掉好嗎?”或者“看完這一集就結束好嗎?”給孩子一點心理上的緩衝空間,他更加容易接受。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教育孩子都靠打,現在咋就不能了?

當然,大多數熊孩子並不吃這一套,他們會直接回答“我還要接著看”或者置之不理,那麼家長就可以給他一個選擇:“要麼你再看5分鐘就關掉,要麼我現在就把PAD收起來?”

如果這時候孩子仍然堅持要一直看下去,家長就應該

立即執行自己的話,果斷地把PAD收起來,任憑孩子如何哭鬧撒潑也不為所動,讓孩子知道這就是規矩,他必須按你說的去做。

注意,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溫柔而堅定,不要發火,不要怒斥,不要推搡打罵孩子,只是平靜地告訴他:“

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要為自己行為的結果負責,哭鬧是沒有用的。

”如果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任何的憤怒或急躁等負面情緒,都會讓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如此這般“懲罰”幾次,孩子就會變得聽話起來。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過去教育孩子都靠打,現在咋就不能了?

歪媽結語:

父母和孩子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關係。

孩子教會了父母“簡單純粹”的心靈,父母傳授孩子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價值觀。

所以,請家長們在生氣的時候多想想,自己“打”了他,是真的有教育效果?還是隻教會他“暴力”的世界觀?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注於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乾貨內容,請關注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