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想堅持卻沒動力?那是因為你沒有培養出可持續動力

簡介但其實,只要我們找到生命中的熱愛,明確人生的終極目標,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讓心流狀態成為常態,我們就會創造出強大的、可持續的動力

冥想可以替代睡眠嗎

《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

想堅持卻沒動力?那是因為你沒有培養出可持續動力

文/漫隨

電影《永無止境》的主角艾迪·莫萊,原本是一個丟了工作、頹廢潦倒、對生活失去興趣的作家。有一天,他得到了一種能夠激發動力的藥丸,吃了之後,瞬間變得精神煥發、活力滿滿、靈感爆棚,並藉此步入了上流社會。

老實說,我也想擁有這樣的藥丸,因為保持源源不斷的動力實在太難了。

我們常常感到缺乏動力,並因此放棄一些本來應該完成的事情。比如,買了健身年卡,卻只去了十來次;報了舞蹈課,卻總是請假;說好了要學英語,結果追美劇還要看字幕。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我們沒有動力嗎?不,如果沒有動力,我們根本無法開始。既然能夠開始,說明我們對某件事的動力是存在的。至於放棄,是因為動力發生轉移或者被削弱。那麼,如何創造可持續動力呢?

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一書中講到:動力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策略,它既可控也可創造。

也就是說,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我們就可以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

01

1。動力是持續行動的根源

在瞭解動力之前,我們先來破除有關動力的三個限制性信念。

第一,動力是固定不變的。

很多人覺得,動力一旦形成,就會保持下去,直至任務完結。但實際上,動力是不斷變化的,它可能轉移,也可能增強或減弱。沒有人的動力會始終處於固定狀態。比如,當一件事的難度超出你現有的水平時,你可能會知難而退,也可能迎難而上,與此同時,你的動力也在變弱或變強。

第二,動力始於興趣。

我們常常以為,對某件事感興趣,就會產生動力。並且,興趣越大,動力越強。然而事實上,即使我們覺得非常熱愛的事物,也會因為一些原因而放棄。相反,就算你不是很喜歡做某事,但是有絕對清晰的理由,你也會堅持下去。比如,我不是很喜歡吃西蘭花,但是因為它富含維生素K,並且能改善認知和記憶能力,所以我每天都會吃一點。相比於身體健康,有時候,喜歡與否並不那麼重要。

第三,動力會瞬間產生或消失。

並非如此,《無限可能》中講到,動力是一個可持續過程,它可控、可變、可創造。它不是我們一覺醒來就會存在或者消失的,它需要一些方法去觸動、創造和保持。

那麼,如何找到並激發動力呢?

首先,找到最能激發自己的核心目的。

這個很簡單,只要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就可以了。比如,我為什麼活著?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為什麼這樣生活?

當你的答案和內心的渴望相匹配的時候,你就會找到你的人生意義和存在價值,也會對當前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接納和認同。但如果不匹配,那麼我們就需要繼續追問下去:為什麼我非這樣不可?

換句話說,如果不這樣,我能承擔這個後果嗎?或者,如果不這樣,我還能用什麼方法達到自己的目的呢?這兩個問題指向兩種結果,一個是改變,換個環境或工作或住所;一個是順從,只能改變自己的看法或方式。

當你在不停地追問和嘗試時,你就會愈發接近你的核心目的。核心目的能夠指引方向、改變行為、影響決策、塑造自我,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你找到自己的終極目標。

所謂終極目標,就是你生而為人的使命。找到它,動力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並且只要你走在追尋目標的路上,你的動力就永遠不會消失,它會幫助你一刻不停地走向你的理想、你的信念、你的終點。

其次,明確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觀分為兩個方面,對自我的認同和對目標的認同。

自我認同非常重要,當你用某個特定的行為定義自己時,你就會引導自己認同並做出這種行為。

簡單來講,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你就會不斷地體驗到失敗,直到它成為事實。

斯坦福大學曾做過一項有關“啟動效應”的研究:實驗者分為兩組填寫問卷,一組問卷的表述是:對你來說,投票有多重要;另一組則是:作為一個選民,投票對你來說有多重要。然後,研究人員用公共投票記錄來確認實驗者是否投票。結果顯示,後一組實驗者投票的可能性比前一組高出13%。這說明,身份認同會影響你的決策和選擇。

所以,當你有意識地想要做成某件事、養成某個習慣或者達成某個目標時,一定要先認同它,這樣,你才會擁有巨大的動力。如果你不認同自己所做的事,卻逼迫自己產生動力,那麼,你不但會感到痛苦,還很難堅持下去。

此外,對目標的認同

程度

決定了你實現目標的程度。

《無限可能》中講到:如果你的價值觀和終極目標不匹配,你就無法實現你的人生目標。你的行為必須以某種方式體現你的價值觀,否則你就會缺乏動力。

簡單來說就是,知行合一才有可能成功。所以,要搞清楚,對你來說,什麼最重要。這裡,我們要分清手段價值和目標價值。比如,我覺得學習是最重要的。那麼更進一步,學習給我帶來了什麼呢?它讓我更有成就感和價值感。

由此可見,學習只是達到目標的手段,我真正的目標價值是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但是,如果我不是很喜歡學習的話,那麼我可以尋找其他方式來實現我的目標價值。比如,工作、幫助他人或者服務社會。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陷入困境時,一定要思考你的目標是否符合價值觀,如果不符合,一定要及時調整。否則,不但動力會轉移,方向也會走偏,還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情緒,變得抑鬱。

然後,找到充足的理由。

如吉姆·奎克所言:生活中所有的事都需要有充足的理由才能收穫回報。理由與我們的核心目的息息相關,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促進我們行動。

《無限可能》中講:你需要完成的每一項任務背後,都得有一個充分的理由。即使這件事你不喜歡,但它對你來說有價值、有意義或者有利於你的長期發展,那麼你就會去做這件事,因為它對你有用。比如,我以前不喜歡運動,但當我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時,我想盡可能地活得長一點,所以我不但開始注意自己的飲食,也開始加強身體鍛鍊。而且非常自覺,不會像以前那樣一運動就難受。

所以,如果你覺得現在堅持在做的事情讓你痛苦,這說明你還沒有找到做這件事的充足的理由。找到它,你的人生之路才會逐漸明朗起來。並且,你會非常樂意做這件事,這就是理由的魔力。

反過來說,如果你不是很認同某件事,就不要去做,因為強迫自己會加劇內耗,讓自己變得筋疲力盡、喪失信心。所以,當我們面對那些發自內心排斥的任務或請求時,要學會拒絕。因為當你接受它時,意味著你拒絕了自己的需求。

我們對自己的愛,很大一部分體現在保護自己的時間和能量上。在任何時候都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情緒、能量和空間。這樣,我們才有堅持做其他事的動力。

接著,想清楚自己的得失。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得到的同時也意味著失去。但相比於得到,人們更害怕失去。所以,當我們不想做某事時,想一想,如果不做某事,你會失去什麼。比如,如果不自己做飯,我們就會吃一些多油多鹽的外賣,長期如此,不但浪費錢,還損害身體。很多年輕人猝死的新聞裡,吃外賣、喝奶茶是常見誘因。只要一想到我可能因為吃外賣而進醫院,我就會自己動手做飯。

另外,想清楚得失靠的不是理智,而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想象一下如果你不做某事而產生的痛苦,你就會做出徹底的改變。我們要利用痛苦,而不是被痛苦掌控,這樣,我們才有成長的機會。

最後,還要克服壓力。

動力的天敵就是壓力。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皮質醇激素就會被釋放出來,以減輕我們身體因為壓力而產生的麻木、僵硬。但如果長期承受壓力,皮質醇激素可能會導致大腦無法正常工作。

哈佛健康部落格中有文章稱:大量的實驗資料證明,慢性壓力會重構你的大腦。並且持續的壓力會增強大腦用來處理生存和威脅的部分,而弱化負責複雜思維的部分。簡單來說,長時間的壓力會讓你變得只想吃喝逃跑,而不動腦思考。那麼,該如何克服呢?

第一,睡個好覺。

美國國立衛生院的研究資料表明:如果缺乏睡眠,我們就無法在大腦中形成或維持神經通路(這些通路是學習和記憶的基礎),也很難集中注意力並快速做出反應。

華盛頓大學臨床精神病學副教授琴·金博士也表示:大部分精神和身體障礙和睡眠不足有關,其中包括抑鬱、易怒和心血管疾病等。研究證明,睡眠實際上是大腦的清潔過程。當我們睡覺時,大腦中的血管和淋巴管會衝出白天新陳代謝積累的廢物,清除神經毒素,分配促進細胞修復的成分。

經常熬夜會導致大腦廢料的累積,可能會誘發阿爾茲海默症。並且,補覺也無濟於事。如果把你的大腦當作廚房,想象一下,一個月不打掃,你的家還能住人嗎?大腦也是一樣,長期熬夜,會損害神經。不去改善,就會引發病變。

而充足的睡眠會讓我們以更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工作和學習,提高任務完成的效率,並對接下來的事件保持熱情和活力。

第二,關注當下。

分心會導致我們無法很好地完成當前的任務,因此產生壓力。為了避免分心,我們需要提高注意力,而提升注意力最好用的方法是——冥想。

冥想會增強我們的免疫力,降低焦慮,增加大腦灰質。而且,它很簡單。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閉上眼睛,深深地吸氣、呼氣,並感受氣息的變化。如此迴圈至少三分鐘,你就能把心收回來。長此以往,你就會專注於正在做的每一件事,並做好。這樣,壓力也會隨之而降低。

第三,避免拖延。

《無限可能》中講到:未完成的任務會帶來壓力,進而削弱動力。俄羅斯心理學家布林瑪·蔡格尼克在相關研究中發現,未完成的任務會造成緊張感,且任務在完成之前,會一直是人們思維優先關注的物件。也就是說,未完成的事件不但讓你擔心和慌亂,還會佔用大腦執行記憶體,影響思考和反應速度。

更嚴重的是,心理學家哈達薩·利普斯基克也說:未完成的任務或者拖延的工作,會頻繁地導致負面思維。這會讓你失眠、焦慮,並進一步影響到你的精神和情感狀況。

一個小小的拖延,就會打亂我們所有的生活節奏。如何解決呢?很簡單,分解任務,逐個完成。當你把任務分割成小塊時,完成它的步驟就會清晰起來。而且,每完成一個分解任務,你就會離完成整個任務更進一步。

即使你沒有完成整個任務的動力和信心,你也要邁出第一步,這會減輕你的緊張感。比如,寫書評一開始對我來說很難,但當我讀完一本書,找出書中的重點,學會書評的格式,列出完整的大綱後,寫書評就變得簡單起來。

《無限可能》中講到:歸根結底,動力是由許多習慣和慣例組成的,它會讓你在價值觀和身份認同的指引下,擁有周而復始每天都會做某件事的力量。所以,動力不但驅使行動,還會形成習慣。

02

2。習慣是動力的維持狀態

各項研究表明,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中,40%—50%都是習慣的產物。這意味著我們生活的一半是由自動性支配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如查爾斯·都希格在《習慣的力量》中所言:如果沒有習慣迴路,大腦就會被海量的日常瑣事壓垮,停止工作。

《無限可能》中講到,習慣是在動力的驅使下養成的,它讓我們生活中那些重要的基礎部分自動運轉,大幅地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效率,並使我們從中受益。然而,並非所有的習慣都是有益的,我們需要改掉那些影響生活的壞習慣。

暢銷書《掌控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認為,我們每天重複的習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健康、財富和幸福感,瞭解如何改變我們的習慣,意味著我們可以自信地掌握和管理每一天。簡單來講,改掉壞習慣並不是要終結它,而是替代它。

如何改掉壞習慣呢?動力是關鍵。

福格行為模型指出,想要促進目標行為的發生,必須具備充足的動機,足夠的能力,以及有效的觸發。

只有當這三個條件同時滿足時,行為才會發生,習慣才會改變。

首先,動機分為三種,

一是快樂/痛苦,這是最直接的動力,比如,當你覺得吃火鍋會讓自己開心時,你就會去吃。二是希望/恐懼,這是透過期待來產生動力的,比如,你很想考第一名,你期待自己站在領獎臺上的樣子,你就會努力學習;三是社會認同/反對,比如,抄襲犯法,你就不會去做。

其次,能力就是簡單性,

當我們覺得事情非常簡單時,我們就很容易去做。當然,能力的評估包括時間、金錢、體力、腦力、社會偏差和非日常慣例。換句話說,當你覺得時間、錢、體力和腦子都夠用,以及這件事符合社會規範且沒有太超出日常慣例的範圍時,你會更有動力去完成它。

最後,觸發行為的方式也有三種。

一是激發,指能夠立即引發某種行動的觸發,比如你一開啟電腦就想學習;二是幫助,指在藉助外力的情況下才有完成某事的動力,比如必須有一個提詞器,你才能拍出更好的影片;三是訊號,當你既有動機,又有能力的時候,就需要一個明確的訊號來觸發你的行為,比如鬧鐘一響,你就會去睡覺。

當我們擁有形成某個行為的強烈動機、適配能力和有效觸動時,我們就可以換掉壞習慣,再養成好習慣。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中顯示,形成新的習慣迴路平均需要66天。

習慣迴路包括提示、渴求、反應和獎賞。

比如,晚上下班回到家,發現房間很暗,這是提示;你覺得需要亮光,這是渴求;然後你打開了燈,這是反應;最後你感受到了光明,這是獎賞。

養成新的習慣,需要以下四點:

第一,確保你的確想養成這個習慣,

只有發自內心的需求才會激發動力。

第二,評估要養成的習慣和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

如果你本來就很難完成某件事,那麼將它轉化為習慣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要養成的習慣是你擅長或者努力了可以做到的,那麼就有可能成功。

第三,為自己的新習慣建立一個有效觸發,

比如手機備忘錄或者便籤提醒。

第四,利用好晨起時間,

一日之計在於晨,要想讓大腦在一天之中都保持良好的狀態,我們需要利用好晨起時光,因為最初的選擇會影響行為自動增強的方向。比如,一醒來就玩手機會讓你覺得大腦混沌,整日迷糊。

可見,動力養成習慣,習慣維持動力,二者缺一不可。

並且,持續保持的動力會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

03

3。心流是動力的最終形式

什麼是心流呢?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一書中這樣描述:心流是一種狀態,人們全神貫注地投入一項活動中,似乎其他事都不重要,這種體驗能帶給人極大的愉悅感,所以人們即使付出巨大代價,也願意享受這種體驗。簡單來說,就是能夠讓你廢寢忘食並甘之如飴的狀態就是心流。

《超人的崛起》一書的作者史蒂芬·科特勒創立了心流基因組計劃,

並將心流分為四個階段:掙扎、放鬆、心流和鞏固。

掙扎

的狀態與心流的狀態恰恰相反,這一階段,你需要深入挖掘,找到進入心流的條件,可能是學習研究,可能是頭腦風暴,還可能是任何你專注的事情。

放鬆

是心流之前的休息階段,你可以散步或者深呼吸,從而集中注意力。當你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態時,你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

心流

階段。

鞏固

是最後的階段,你需要整合在心流階段完成的所有事情,通常情況下,你會感到有一點失望。因為當你處於心流狀態時,各種有益的化學物質會在你的大腦中發揮作用,而當心流結束時,大腦的興奮狀態也會接近尾聲。但是,下一個週期很快就會到來。

《無限可能》中提到,心流是世界上最令人上癮的狀態。當你體驗過心流狀態後,就會動力十足地去完成各種能夠帶來心流體驗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沒有進入心流狀態卻被迫完成任務,你會感到非常疲憊。不僅僅是因為動力不足,還因為這個過程很難讓你感到快樂。

那麼,如何找到心流狀態呢?

第一,避免分心。

《無限可能》中說,如果在做某事時分心,你可能需要至少20分鐘的時間才能重新進入之前的狀態。

第二,留出充足的時間。

正常情況下,進入心流狀態最少需要15分鐘,而真正達到巔峰狀態則需要45分鐘左右。所以,規劃時間時至少要留出90分鐘,120分鐘最好。

第三,做自己喜歡的事。

心流會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但前提是做自己喜歡或者認為重要的事。如果你正在做的事讓你感到心煩、厭惡或者枯燥、乏味,那麼你很難進入心流狀態。

第四,目標要清晰。

阻礙我們進入心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標模糊,漫無目的是很難進入心流的。但如果你一開始就給自己設定了非常明確的目標,而且一想到它你就會感到興奮,那麼你就能深深地沉浸在這項任務中。

第五,要處於舒適區邊緣。

因為太簡單會無聊,太困難會沮喪。走出舒適區但不遠離舒適區,做稍微有點挑戰性的事情最有可能進入心流狀態。這些挑戰會讓你保持興奮感,並牢牢抓住你的注意力,讓你投入進去。

所以,動力帶來心流,心流催生動力,二者相輔相成。

你做某件事的動力越強,就越容易達到心流狀態,而體驗過這種極致愉悅的感受後,你就越有動力去做能夠讓你進入心流狀態的事情。

《無限可能》中講到,動力要靠行動去爭取,我們必須掌握一些方法,才能更好地激發並使用動力。而且,動力不會消失,只會轉移。當你覺得自己缺乏動力,不想工作的時候,你可能正在動力十足地玩手機。

事實上,“我缺乏動力”才是最大的限制性信念,它會催眠我們挖掘動力的意識,直至放棄任務。但其實,

只要我們找到生命中的熱愛,明確人生的終極目標,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讓心流狀態成為常態,我們就會創造出強大的、可持續的動力。

共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漫隨知否

三步提升學習力,拒絕做21世紀“文盲”

你的大腦,潛力無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