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一次微創手術達到預防卒中的目的,房顫防與治值得關注的新進展

簡介李毅剛教授解釋,左心耳是房顫患者血栓形成重要部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90%以上的血栓源於左心耳

大腿根穿刺是什麼手術

一次微創手術達到預防卒中的目的,房顫防與治值得關注的新進展

李毅剛教授

房顫被稱“21世紀的心血管流行病”“沉默的健康殺手”,我國目前約有1000萬房顫患者正在忍受病痛的折磨,

隨著老齡化加劇,患病群體還在擴大。今天(6月6日)是第九個“中國房顫日”,近年來,房顫的防與治,出現了很多新的進展,上海房顫中心聯盟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內科主任李毅剛教授就此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可穿戴心電圖檢出更多房顫患者

房顫是心房顫動的簡稱,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發生房顫時,心房快速無序的跳動,每分鐘可以達到350-600次。房顫的症狀包括心慌胸悶、呼吸困難、發作性頭暈、昏厥及暈倒前兆。

房顫是一個年齡相關疾病,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8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10%以上

,此外,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吸菸、酗酒、心肌梗死、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多種因素也是房顫的高危因素。

房顫最大的危險是腦卒中。

李毅剛教授解釋,當心房發生顫動後,心房收縮功能就會減弱,此時心房中的血液如果無法被完全泵出,瘀滯在心房內,就會逐漸結塊並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脫落,隨著血液進入腦血管,很可能阻斷腦部供血,誘發卒中。

資料顯示,約20%的卒中源自房顫,每年由房顫導致的卒中數量約52。5萬例。

房顫病人中風急性期第一年嚴重致殘率高達73%,房顫導致卒中第一年死亡率超過50%,一年內複發率高達6.9%。

也因此,

房顫引發的卒中有著“三高”的標籤——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複發率。

每年因房顫導致腦卒中的治療成本高達50億人民幣以上,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有沒有辦法更早地發現房顫?李毅剛教授介紹,以前檢測房顫通常用的是心電圖,不過,

如果患者是陣發性的房顫,做一次心電圖可能記錄不到心律異常的情況,24小時心電圖(Holter)問世,但後來發現,24小時也捕捉不到,所以又出現了三天、七天乃至更長時間的心電圖。

李毅剛教授領銜團隊與企業合作,研發三個月的穿戴式心電圖。

“它是無創的,就覆在面板上,患者可以游泳,可以洗澡,不影響它的記錄。”

李毅剛教授稱,它可以接收到以前接收不到的房顫,解決了不少患者經常有不舒服、有症狀,但又查不到什麼病的尷尬。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監測手段,檢出率增加了,明確診斷的房顫患者可以及早進行治療。

一次微創手術達到預防卒中的目的

一旦確診房顫了,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預防卒中?

李毅剛教授分析,當前主要是兩種方法,第一是藥物治療,第二就是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裡,長期口服抗凝藥物是預防房顫患者腦卒中的傳統方法,可有效降低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但應用時有出血風險。對有出血傾向或合併出血性疾病患者,則為抗凝的禁忌。

當然,服藥後還需定期去醫院抽血檢查INR值,這為患者增加了時間成本和經濟負擔。此外,因需長期抗凝,患者依從性較差。大多我國房顫患者並未接受規範抗凝治,探索新的預防腦卒中的策略尤為必要。

一次微創手術達到預防卒中的目的,房顫防與治值得關注的新進展

非藥物治療即左心耳封堵術。以“WATCHMAN”為例,這是中國首款獲批上市的左心耳封堵器,它曾榮獲被譽為“醫藥界諾貝爾獎”的蓋倫獎“最佳醫療技術獎”,在上海進博會上有展示。

李毅剛教授解釋,左心耳是房顫患者血栓形成重要部位——

非瓣膜性房顫患者90%以上的血栓源於左心耳

。這是一種微創手術,手術時,醫生在患者大腿根部進行靜脈穿刺,插入僅5mm粗的導管鞘,於左心耳入口處釋放一個外表覆有膜的草莓形封堵器,

堵住左心耳,消除了房顫時在左心耳內形成血栓的隱患,達到預防卒中的目的

自2014年進入中國以來,左心耳封堵術不斷惠及更多高卒中風險的中國房顫患者。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左心耳封堵年植入量已達2萬例。

“心腦聯控“,跨科室聯動預防腦卒中

房顫作為引起卒中的高危因素,需要心血管內科醫生和神經內科醫生共同管理,2020年10月30日上海卒中學會心血管內科分會成立,

是踐行”心腦聯控“的新起點,以此實現腦卒中預防和救治服務體系

,提升腦血管病控制及卒中後患者的治療。

此前,為進一步規範房顫疾病診療,上海市房顫中心聯盟於2019年2月20日正式成立。作為全國率先成立的房顫中心聯盟,多年來致力於提高房顫早期診斷率,規範房顫藥物治療,普及和規範新型治療技術,開展房顫長期管理等一系列房顫患者綜合化管理工作。

上海房顫中心聯盟以踐行房顫分級診療、積極建設房顫中心以及提升公眾對房顫疾病的知曉率為目標,2020年與基層社群衛生單位聯動,完成6場手拉手幫扶區域會議、12家社群房顫專病聯合門診……在提高公眾疾病知曉率方面,更是完成330場患者教育以及48場院內房顫專題會議。

“疾病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難度也很大,有了綜合管理的框架,就能把房顫的管理管理得更好,能讓更多患者獲益。”李毅剛教授說。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