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閱讀教育的四重境界

簡介第四重境界:彰顯語文言語性如果說守住“體性”著眼於語文閱讀教育教什麼,辨識“類性”、開掘“篇性”著眼於怎麼教,彰顯“言語性”則涉及本體性思考為何教了

著眼於怎麼讀

作者:汲安慶(南京資訊工程大學教授)

寫作有寫作的境界,做學問有做學問的境界,語文閱讀教育也有其特定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守住語文體性

語文體性指語文科在教育內容上顯現的區別於其他科的屬性。

守住語文體性強調的是,所教的主體知識必須是語文知識,而非他科知識。語文科可以與很多學科融合,但自身的邊界必須要有。以語文知識為體,他科知識為用,語文能力的習得,語文素養的積澱才會有切實的保障。守住體性,對語文教師來說算是入了門;對語文閱讀教育來說,則是進入了第一重境界。

守住語文體性,不僅要將言語表現的知識、技巧、智慧統一起來,在內容、形式統一的過程中突出言語形式,更要在具體的文字解讀、閱讀教育實踐中遵循從形式到內容,再返回形式的解讀路徑。

第二重境界:辨識文字類性

類性是指文字的文類(含文體)特性。強調辨識類性,區分文章視域下的各種文類差別,針對的是語文閱讀教育中文類意識模糊,將各種文類一鍋煮的同質化教育現象。

注意辨識文類,上出文本的類性,可謂達到了語文閱讀教育的第二重境界。對語文教師來說,算是入了行。

無論中西古今,優秀的作家都有鮮明的文類意識——這是規訓寫作的一種極好方式。當然,辨識類性並不意味著死守類性,不能越雷池一步。在特殊情況下,也是可以跨類而教的。大凡優秀作家,多有跨類的努力,如魯迅小說中的戲劇性,郁達夫散文中的詩性,葉聖陶說明文字中的文學性。閱讀教學中,如果無視這種跨類或跨體的創造性,引導學生審美必然會喪失寶貴的二度創造的契機。

第三重境界:開掘文字篇性

篇性指文字中體現的作者獨特的言語表現個性和智慧,這是在同文類視域下區別不同作者的不同文字,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字表現力特色、差異的一個重要標識。

深度揭秘文字篇性,實現閱讀主體與作者言語智慧、言語生命的融合,與社會歷史、現實生活的會通,可謂步入了語文閱讀教育的第三重境界。這是專業性最集中的體現,對語文教師來說,可以說是真正入了境。

揭示篇性是審美的需要,篇性是文字的最新穎,最見匠心處,是美點中的美點。揭示篇性更是言語生命生長的需要。篇性揭示越充分,言語表現蓄積的勢能便越強旺。

遺憾的是,篇性揭示簡直成了百年現代語文教育的一大難題。雖然也有不少優秀者透過互文性觀照、藝術還原、矛盾追問等方式進行縱向比、橫向比、內外比,不斷向篇性的深處漫溯,但是深入廣泛地步入篇性揭秘之境,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第四重境界:彰顯語文言語性

如果說守住“體性”著眼於語文閱讀教育教什麼,辨識“類性”、開掘“篇性”著眼於怎麼教,彰顯“言語性”則涉及本體性思考為何教了。

言語性是基於體性、類性、篇性之上的言語創造性,更加註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過程中對主體言語生命的牧養,在閱讀中積蓄精神能量,念茲在茲地走向言語創造,不斷確證自我的精神生命。所以,彰顯“言語性”是語文閱讀教育進入第四重境界的重要標識。對語文教師來說,堪稱入了“道”。

語文閱讀教育中強調言語性的高蹈,是對立德樹人內涵的進一步明確與豐富。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說,是對文字或作者的知音禮遇,因為優秀作品是“本真生命”的呈現,“偉大心靈的回聲”,最獨特的精神存在。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16日 14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