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單機遊戲首頁單機遊戲

計算的機維與安裝

簡介⑨最大內部資料傳輸率:也叫持續資料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 ,指磁頭至硬碟快取間的最大資料傳輸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資料容量)

為什麼不能用速度和除以2

計算的機維與安裝

控制器:控制器是整個計算機的控制中心,功能是識別和翻譯使用者輸入的指令程式碼,安排工作次序,並向計算機的各個部件發出適當的控制訊號。

運算器:又稱為算術邏輯單元,是對資訊進行加工、運算的部件。

CPU:計算機的運算器和控制器是整合在一起的,也稱中央處理器。

儲存器:是用來存取程式和資料的部件,根據功能可分為記憶體儲器和外儲存器兩大類。

記憶體儲器:分為隨機儲存器和只讀儲存器。

輸入裝置:輸入裝置是為了方便人們向計算機輸入程式和資料的一類裝置,是微機系統接收資訊的部件。

輸出裝置:輸出裝置是計算機向用戶輸出處理結果的裝置,負責把計算機中的資訊以人們需要的形式傳送出來。

計算機的軟體:指在硬體裝置執行的各種程式及相關的資料。

匯流排:計算機的匯流排由資料匯流排、地址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所組成。

(1)頻率

CPU的頻率分為主頻、外頻和倍頻。

1主頻

CPU的主頻即CPU核心工作的時鐘頻率(CPU Clock Speed )。

②外頻

外頻是CPU乃至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準頻率

單位是MHz。

③倍頻

CPU的倍頻全稱是倍頻係數。CPU的核心工作頻率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係這個比值就是倍頻係數,簡稱倍頻。理論上倍頻是從1。5一直到無限的,

(2)前端匯流排

匯流排是將資訊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i

(3)製作工藝

CPU的製作工藝指在生產CPU過程中,要加工各種電路和電子元件,製造導線連線各個元器件。通常其生產的精度以微米(l微米等於千分之一毫米)表示,且不斷向納

(4)快取

CPU快取(Cache Memory)是位於CPU與記憶體之間的臨時儲存器,它的容量比記憶體小,但交換速度快。快取中的資料是記憶體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

(5)工作電壓

CPU的工作電壓 (Supply Voltage)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

(6)多媒體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定了一系列與其硬體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

晶片組

(Chipset)是主機板的核心組成部分,是CPU與周邊裝置溝通的橋樑。按照芯組在主機板上排列位置的不同,通常分為北橋晶片和南橋晶片。

(1)北橋晶片

北橋晶片(North Bridge Chipset)是主機板晶片組中起主導作用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也稱為主橋(Host Bridge )。一般來說,晶片組的名稱就是以北橋晶片的名稱來命名的

(2)南橋晶片

南橋晶片(South Bridge Chipset)是主機板晶片組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位於主機板上離CPU插槽較遠的下方,PCI插槽的附近。這種佈局是考慮到南橋晶片所連線的I/O匯流排較多,離處理器遠一點有利於佈線。

南橋晶片負責IO匯流排之間的通訊,如PCI匯流排、USB、LAN、ATA、SATA、音訊控制器、鍵盤控制器、實時時鐘控制器、高階電源管理等。

12、記憶體的主要效能指標

記憶體的時鐘週期、存取時間、CAS延遲時間、速度、容量等是衡量記憶體效能的重要引數

①時鐘週期(tCK)∶代表了記憶體可以執行的最大工作頻率。數字越小,說明記憶體所能執行的頻率就越高。

②存取時間( tAC):與時鐘週期不同,tAC存取時間越短,則該記憶體條的效能越好。

③CAS延遲時間∶內在縱向地址脈衝的反應時間。記憶體的CAS延遲時間和存取時間有著密切的聯絡。

④、速度︰記憶體速度一般用存取一次資料所需要的時間(單位一般為ns)來作為效能指標。時間越短,速度就越快。

⑤容量︰記憶體容量多多益善,但會受到主機板支援最大容量的限制。

(4)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

①主軸轉速:決定硬碟內部資料傳輸率的決定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硬碟的速度,同時也是區別硬碟檔次的重要標誌。目前7 200 rpm的硬碟是主流產品,SCSI硬碟的主軸轉速已經高達15 000 rpm,當然其價格也讓普通使用者難以接受。

2)尋道時間:指磁頭移動到資料所在磁軌所用的時間,單位為1 毫秒(ms)。平均尋道時間為磁頭移動到正中間的磁軌需要的時間,要注意它與平均訪問時間的差別。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越小,則效能越高,現在使用的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在10 ms以下。

③單碟容量:因為標準硬碟的碟片數是有限的,所以靠增加碟片來擴充容量也是有限度的,只有提高每張碟片的容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大容量硬碟採用GMR巨阻型磁頭,使磁碟的記錄密度和硬碟的單碟容量都得到了提高。

④潛伏期:指當磁頭移動到資料所在的磁軌後,等待所要的資料塊繼續轉動到磁頭下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平均潛伏期就是碟片轉半圈的時間。

⑤硬碟表面溫度:是一種溫度,是指硬碟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使硬碟密封殼溫度上升的情況。若硬碟工作時產生的溫度過高,將影響薄膜式磁頭的資料讀取靈敏度,因此硬碟工作表面溫度較低的硬碟有更穩定的資料讀、寫效能。

⑥道至道時間:表示磁頭從一個磁軌轉移至另一個磁軌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

⑦快取記憶體:指硬碟內部的高速儲存器。大容量硬碟的快取記憶體速度一般為512KB~2 MB,2 MB快取速度是目前IDE硬碟的主流。

全程訪問時間:指磁頭開始移動直到最後找到所需要的資料塊所用的全部時間,單位為毫秒(ms)。而平均訪問時間指磁頭找到指定資料的平均時間,通常是平均尋道時間和平均潛伏時間之和。

⑨最大內部資料傳輸率:也叫持續資料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 ,指磁頭至硬碟快取間的最大資料傳輸率,一般取決於硬碟的碟片轉速和碟片線密度(指同一磁軌上的資料容量)。注意:Mb/s或Mbps與MB/s含義的不同,前者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轉換成MB/s(兆位元組f秒),就必須將Mbps資料除以8(一位元組8位數)。例如:某硬碟給出的最大內部資料傳輸率為131 Mbps,‘,但如果按MB/s計算就只有16。37 MB/s。

⑩連續無故障時間(MTBF):指硬碟從開始執行到出現故障的最長時間,單位為小時(h)。一般硬碟的MTBF至少在30 000 h以上。

11)外部資料傳輸率:也稱突發資料傳輸率,是指從硬碟緩衝區讀取資料的速率。在廣告或硬碟特性表中,常以資料介面速率代替,單位為MB/s。目前主流的硬碟已經全部採用Ultra DMA 33/66/100技術,外部資料傳輸率可達66 MB/s或100 MB/s。

(1)軟盤和軟碟機

軟碟機(即軟盤驅動器)是驅動軟盤旋轉,並同時向軟盤寫入資料或從軟盤讀出資料的裝置,由機械結構和控制電路兩部分組成。

前由於軟盤容量太小,基本被淘汰,因

(3)顯示卡的主要技術指標

顯示卡的主要技術指標有視訊記憶體的速度、容量、解析度、色深,重新整理率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