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簡介2016 年夏天,蘋果又找來了黑莓車載軟體部門及 QNX 系統開發主管 Dan Dodge 來為 Apple Car 自動駕駛系統開發團隊挑大樑

皮塔斯是什麼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2014 年,蘋果「泰坦計劃」正式起航。

全盛時期,蘋果有 1000 多名專家與工程師參與新款電動車的秘密研發。

可惜的是,起航的第一年成了蘋果造車最好的日子。

後來蘋果的造車之路走的非常不順,2016 年甚至有傳言稱,蘋果要擱置造車計劃。

而最近的一系列訊息顯示,蘋果正在重回正軌:蘋果正在開發一款面向消費者的自動駕駛汽車。

蘋果造車起起伏伏這麼多年,迎來了多次領導層洗牌,數百名員工被炒魷魚。

2020 年 Bob Mansfield 退休後,蘋果又迎來了另一位舵手——蘋果 AI 與機器學習負責人 John Giannandrea。

去年 12 月,蘋果造車熱情重燃,計劃要在未來 3 至 6 年內推出一款新車。

著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相信,

Apple Car

將成為蘋果「下一個明星產品」。

蔚來汽車 CEO 李斌更是稱:蘋果汽車是蔚來的終極對手。

1、蘋果牌汽車

過去幾年,Apple Car 走的彎路並不少。

最初我們聽說蘋果要造整車,但後續泰坦計劃麻煩纏身,之後蘋果轉攻自動駕駛系統。

到了 2019 和 2020 年,又有新傳聞出現,稱蘋果並未死心,要捲土重來繼續打造自有品牌汽車。

2020 年年末,多條爆料再次確認了這一訊息,蘋果確實沒有放棄造車計劃,而且計劃拉來車企助陣。

擅長與供應鏈打交道的蘋果已經開始加緊擴充自己的版圖,訊息稱蘋果對車輛工程與製造的各個方面事無鉅細。

不過,蘋果的保密工作依然嚴絲合縫,現在還沒人能搞清楚蘋果到底是要做

整車

還是

技術平臺

,亦或

出行服務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比如,郭明錤透露稱,Apple Car 首款車型基於現代的 E-GMP 純電平臺打造而來。在定位上,它是面向消費者的「

高階車型

」。

而據 CNBC 報道,首款 Apple Car 將擁有全自動駕駛能力。不過,這款車並非乘用車,而是主打無人配送或 Robotaxi。

2017 年以來,蘋果從 Hertz 租了不少 2015 款雷克薩斯 RX450,並開始在加州公路上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這些「全副武裝」的蘋果自動駕駛測試車,在蘋果總部庫部蒂諾出現的頻次也是逐年增高。

除了改裝的 RX450,蘋果為解決員工內部的通勤問題,還發起了一項無人車服務——PAIL

(Palo Alto to Infinite Loop)。

這些車輛將負責蘋果員工在矽谷各辦公室之間的通勤。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在 PAIL 專案上,蘋果與大眾合作,後者提供 T6 商務車,搭載蘋果自行研發的自動駕駛軟體。

在感測器方面,蘋果也有佈局。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據傳,蘋果一共談了四家鐳射雷達供應商,為的是將鐳射雷達感測器更小、更便宜且更容易量產。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顯然,與往常一樣,蘋果想為 Apple Car 選一款革命性的鐳射雷達。

在最為核心的自動駕駛晶片,蘋果也將自行設計。EETimes 分析師指出,這款

自研晶片

被命名為 C1,基於 A12 晶片研發而來。

在電池方面,蘋果也試圖在設計上有所突破,從根本上降低電池成本並提升車輛續航。

舉例來說,蘋果正在打造一種「單體」設計的新型電池,單個電池單元體積會被放大,但容納電池材料的模組會被移除,以釋放電池組空間,塞下更多活性材料。

顯然,這項技術就是蘋果在電池領域的「One More Thing」。

在自動駕駛軟體方面,蘋果也成立了多個團隊。

一支從黑莓 QNX 收編過來的加拿大團隊

(20 多人)

負責開發基礎作業系統。

而另一支團隊則負責在這套系統上打造一系列軟體,比如抬頭顯示和自動駕駛演算法。

總而言之,Apple Car 將成為蘋果「軟體、硬體與服務垂直整合」的新典範。

當然,將真正造出來,蘋果還需要尋找一系列供應鏈夥伴。

2、誰將搭上蘋果的戰車?

今年年初,關於蘋果造車的傳聞又火了一把。

訊息顯示,蘋果在造車上,選擇了

現代-起亞集團

,其旗下零部件供應商現代摩比斯將負責 Apple Car 一些零部件的設計與量產,而起亞則會提供在美國的車輛製造生產線。

據悉,儘管現代-起亞集團高管對與蘋果合作的前景有些分歧,但面對蘋果 36 億美元的投資,很難說不會心動。

蘋果選擇現代-起亞集團,也是因為合作能讓蘋果直接完成造車宏願,同時現代-起亞也願意將軟硬體整合權交給蘋果,而非只是幫蘋果打造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郭明錤指出,蘋果首款車型會用上現代

E-GMP 純電平臺

,採用雙電機驅動、五連桿後懸掛、整合驅動軸,電池續航里程可達 500 公里,18 分鐘就能充滿 80% 的電量。

蘋果還專門準備了高效能版,其 0-96 公里/小時加速成績低於 3。5 秒,極速可達 257 公里/小時。

後續車型

特定市場

,蘋果可能還會聯合

通用

PSA

造車,與傳統制造商的「深度合作」能大大縮短 Apple Car 的研發週期。

雖然傳言頭頭是道,但隨後又來了一個驚天大反轉:蘋果暫停了與現代-起亞的談判。

對於喜歡保密的蘋果來說,蘋果對現代汽車提前宣佈交易感到不滿。

合作生變後,現代-起亞也跳出來表示:確實沒和蘋果討論合作開發自動駕駛電動車的事項。

顯然,雙方已經談崩了。

眼下,沒人知道蘋果和現代-起亞是否會重回談判桌,但一些韓國媒體相信雙方的合作最終能成,蘋果還是很看好起亞。

也有訊息稱,蘋果也曾與

日產

接觸以討論合作事項。

但整體來說接觸不深,而且雙方還對 Apple Car 的規格存在分歧,因此合作意向還沒傳達到高層就戛然而止了。

一方面,日產不願被蘋果擺佈,拋棄現有造車路線,成為其硬體生產線。

另一方面,蘋果又不願放棄對車輛設計及軟體開放的控制權。

而彭博社的訊息顯示,蘋果遲遲定不下合作伙伴,主要是對方擔心蘋果的光環會損害自家品牌。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因此,蘋果未來也有可能找自己的老朋友——

富士康

合作。

富士康是 iPhone 等蘋果產品的主代工商。

最近,富智康也釋出了自己的純電及軟體平臺,以幫助車企儘快完成新車落地。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除此之外,

麥格納

也有可能搭上蘋果戰車。

當然,蘋果也有可能自建廠進行車輛生產。

據《韓國時報》報道,蘋果與

LG Magna e-Powertrain

的合作就差簽字了。

LG Magna e-Powertrain 是 LG電子和麥格納在去年 12 月份宣佈出資 10 億美元成立的一家合資公司。

這家公司將在韓國仁川和中國南京的工廠生產電動馬達、逆變器、車載充電器和電子驅動系統。

據悉,蘋果很喜歡 LG Magna e-Powertrain 小而美的生產模式。

從這點可以看出,蘋果的初代電動車主要是為了驗證造車的市場價值,其主要目標並非量產後大賣。

如果蘋果真能儘快與 LG Magna e-Powertrain 達成合作,雙方將共同制定 Apple Car 的量產細節,原型車 2024 年開測也不再是問題了。

當然,老道的蘋果也不會弔死在一棵樹上。

今年 6 月份就有訊息顯示,蘋果正在和兩家中國電池供應商進行初步接洽,未來

寧德時代

比亞迪

可能會成為 Apple Car 的電池供應商。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3、蘋果汽車簡史

蘋果對造車的興趣甚至可以追溯到 iPhone 之前,Steve Jobs 當時就考慮過開發 Apple Car,他甚至還拜訪了輕型車製造商 V-Vehicle。

不過,2008 年蘋果還是決定:暫時放棄造車,集中精力做 iPhone。

將 iPhone 推向頂峰後,蘋果需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了,此時造車專案再次走向臺前。

2015 年,關於 Apple Car 的傳聞開始逐步見諸報端。

2015 年 2 月,一臺蘋果租賃的神秘小貨車開始在北加州轉悠。

這臺車頂著攝像頭矩陣,外界開始猜測蘋果是不是準備複製谷歌街景。

當然,也有人推測稱蘋果要搞自動駕駛。

後來,蘋果官方闢謠稱,這輛是跟自家地圖專案相關。

自此以後,無論蘋果當時到底打的什麼算盤,它們與車的緣分算是解不開了。

蘋果神秘小貨車曝光沒幾天,又有一封蘋果內部郵件曝光。

郵件顯示,部分特斯拉員工選擇參與蘋果激動人心的造車專案。

這封郵件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多家媒體開始深挖蘋果神秘的造車計劃。

到了 2 月中旬,《金融時報》就發文稱,蘋果正在招聘汽車與車輛設計專家入駐「秘密實驗室」,而第一個曝光的挖角人員就是前賓士研發專家 Johann Jungwirth。

顯然,蘋果是鐵了心要來汽車市場分蛋糕了。

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金融時報》和其他媒體最初認為蘋果是要基於 CarPlay 搞一套新的軟體平臺,畢竟讓一家消費電子公司造車實在是天方夜譚。

但不久之後,《華爾街日報》就放出了重磅訊息:蘋果確實在著手研發電動汽車,而且是 2014 年就立項了。

《華爾街日報》的訊息顯示,蘋果已經搭建了數百人的團隊,正在設計一款小貨車造型電動車,而這個專案的代號就叫「泰坦計劃」。

此外,Tim Cook 還給了充足的預算,該團隊員工上限可以到 1000 人。

除此之外,蘋果還拜訪了麥格納商談未來的代工事宜。

當時的蘋果風頭正盛:探索了各種新潮技術,包括無聲電動門、沒有方向盤或油門踏板的汽車內飾、AR 顯示器、改進型的鐳射雷達

(體積大幅縮小)

和球形車輪。

但整體來看,蘋果對汽車並沒有明確的願景,高管們甚至在汽車應該是全自動還是半自動駕駛等重大問題上出現分歧,導致專案延誤和內部紛爭。

由於內部紛爭不斷,2016 年 1 月,泰坦計劃掌舵人 Steve Zadesky 選擇離開,大家甚至不知道誰會接班。

到了 7 月,前蘋果高管 Bob Mansfield 才填補了權力真空。

Mansfield 入主後,蘋果的戰略發生了重大轉變,自動駕駛成了第一要務。

同年 8 月和 9 月,經歷了一輪內部「重啟」後,泰坦計劃開始第一輪裁員。

最初,還有訊息稱蘋果是自動駕駛和造車兩條腿走路,但不久後就有爆料指出,蘋果實際上已經停了造車專案。

隨後就是蘋果拿到加州交管局測試執照,雷克薩斯測試車上路了。

在矽谷各辦公地點之間,蘋果還聯合大眾運營了自動駕駛穿梭車服務。

2018 年,蘋果造車風聲再起。

郭明錤透露稱,蘋果正在打造 Apple Car,2023-205 年問世。

2019 年年初,蘋果自動駕駛團隊再次裁員 200 人。

如此重大挫折下,蘋果還是相信,自己在自動駕駛系統上機會多多,自家團隊依然會在多個關鍵領域發力。

從內部來看,許多員工稱此次裁員並不是個意外,但大家都願意在新 Boss Doug Field

(與 Mansfield 搭班)

領導下重整旗鼓。

至於這一變故對蘋果自動駕駛影響有多大,外界無法評估。

2020 年,Mansfield 正式退休,John Giannandrea 開始接手整個專案。

2019 年年中,蘋果還買下了自動駕駛新創公司 Drive。ai,為的是該團隊中的自動駕駛人才。

2020 年年初,蘋果還與 Canoo 有過接觸,但最終沒能達成合作。

Canoo 能引起蘋果的興趣,也是因為這家公司開發了一款可量產的模組化電動車平臺。

Canoo 也希望獲得蘋果公司的投資,但談判惡化。

最終,Canoo 選擇與 Hennessy Capital Acquisition 合併,以籌資推動車輛量產。

4、蘋果造車招攬了哪些人才?

造車專案立項時,蘋果就組建了 200 人左右的豪華團隊,當時蘋果的終極目標是將團隊擴充到

1000 人

的規模。

2015 年,蘋果正式開啟了挖人之旅。

除了傳統汽車行業的大牛們

(來自特斯拉、福特和通用等)

,電池技術和自動駕駛系統的專家們

(來自 A123 Systems, MIT Motorsports, Ogin, Autoliv, Concept Systems 和 General Dynamics 等)

蘋果也是來者不拒。

有趣的是,即使在盛傳蘋果放棄造車,轉攻自動駕駛系統的節骨眼上,也沒停止挖人的腳步。

特斯拉

那裡,蘋果挖來了:

David Nelson

(前機械工程主管)

John Ireland

(前動力總成高階測試工程師)

Lauren Ciminera

(前人力資源主管)

Chris Porritt

(前副總裁)

Porritt 在歐洲汽車行業浸淫了幾十年,加入特斯拉前曾供職於路虎和阿斯頓馬丁。

2016 年 4 月份,特斯拉數控程式設計專家 David Masiukiewicz 加盟蘋果,他到來的目的恐怕就是來打造 Apple Car 原型車的。

A123 Systems

那裡,蘋果還挖來了 5 名專家,甚至因為挖角,蘋果現在還和 A123 Systems 打著官司。

要知道,蘋果可是直接把 A123 Systems CTO Mujeeb Ijaz 給挖走了。

福特

那裡,蘋果也是挖角多多,比如專研車身結構的工程師 Todd Gray 和 Aindrea Campbell。

除此之外,

三星

的電池專家也不放過。

2015 年年中,蘋果請來了

克萊斯勒

集團專職產品服務與質量的高階副總裁 Doug Betts。

此人加入後,蘋果的 Apple Car 運營團隊得以大大增強。

在人才爭奪上,蘋果也從不手軟,甚至出現了挖角導致新創公司

Mission Motors

倒閉的情況。

在自動駕駛領域,蘋果招人就更是生猛了。

蘋果挖來了特斯拉自動駕駛韌體專家 Jamie Carlson,自動駕駛研究者 Paul Furgale,英偉達深度學習專家 Jonathan Cohen 和 Waymo 系統工程主管 Jaime Waydo。

除此之外,還有

大眾

工程師 Megan McClain、卡耐基梅隆研究員 Vinay Palakkode、福特聯網與自動駕駛汽車工程師 Sanjai Massey,

博世

輔助駕駛系統工程師 Stefan Weber 與德爾福自動駕駛研究專家 Lech Szumilas 等。

2016 年夏天,蘋果又找來了

黑莓車載軟體部門

及 QNX 系統開發主管 Dan Dodge 來為 Apple Car 自動駕駛系統開發團隊挑大樑。

專案啟動以來,蘋果從黑莓挖來的員工已經有二十多人了。

在 Apple Car 團隊裡,甚至還有負責 VR 技術的 Mark Rober。

他的工作是提升乘客娛樂體驗並減少乘客在車內娛樂時出現暈動症的情況。

2018 年,蘋果召回了老將 Doug Field

(負責 Mac 硬體工程)

2013 年離開蘋果後 Field 轉戰特斯拉並親自監督完成了 Model 3 的量產爬坡。

重回蘋果的 Field 負責輔佐 Bob Mansfield,顯然蘋果的造車野心並未熄滅。

2018 年年底,蘋果迎來了前特斯拉與微軟 HoloLens 設計師 Andrew Kim,他的加盟與蘋果的 AR 眼鏡和造車計劃高度相關。

此外,特斯拉車輛內外飾設計師 Steve MacManus 也加盟了蘋果。

2019 年,前特斯拉副總裁 Michael Schwekutsch 加盟蘋果,他是電機和變速器專家。

2020 年,蘋果又看上了

寶馬車輛工程師

Jonathan Sive

(也曾供職於特斯拉和 Waymo)

以及 Stuart Bowers

(另外一位專攻自動駕駛系統的特斯拉 VP)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到了年底,蘋果向

保時捷高管

Manfred Harrer 伸出了橄欖枝。

Harrer 被公認為大眾集團最棒的工程師之一,卡宴就是他的傑作。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今年 6 月份,蘋果還挖來了前寶馬高管、

美國電動汽車

初創公司

Canoo

CEO Ulrich Kranz。在寶馬時期, i3 與 i8 車型則出自他手。

5、蘋果汽車的秘密總部

現有傳聞顯示,蘋果專門在灣區為 Apple Car 的研發準備了秘密總部。

外界猜測該總部位於加州桑尼維爾,離蘋果的飛船總部僅幾分鐘車程。

眼下,蘋果確實在桑尼維爾租了幾棟樓當辦公室,但也有訊息顯示 Apple Car 總部的真身其實一場在一家名為 SixtyEight Research 的皮包公司裡。

SixtyEight Research 是一家市場研究公司,但卻從政府那裡拿到了建設「汽車工廠」和「維修車庫」的許可。

雖然蘋果造車秘密總部設在桑尼維爾的訊息準確與否一時半會無法證實,但基於現有訊息,孕育 Apple Car 的秘密總部肯定不在蘋果飛船總部。

除了租下的幾棟辦公樓,蘋果在桑尼維爾還拿下了不少房產,包括原來百事可樂的一家灌裝廠。

據報道,有幾棟神秘大樓還有內部代號,比如宙斯、瑞亞和雅典娜,而這些名字在希臘神話中可都是「泰坦」。

除了加州,還有傳聞稱蘋果在柏林有秘密的車輛研發實驗室,該實驗室聚集了 15-20 位德國車界大牛,在工程、軟體、硬體和銷售上都能獨當一面。

2018 年年末,蘋果還在加州米爾皮塔斯租了個大型的製造工廠。

現在我們還不知道蘋果到底要幹什麼,但這間工廠在未來將會與蘋果的造車計劃緊密相連。

從蘋果的自動駕駛白皮書來看,「泰坦計劃」的第一要務是

安全

因此,未來部署的車輛要經過模擬和封閉式試驗場的 「嚴格驗證測試」,操作車輛的測試司機必須完成多個培訓。

蘋果還制定了安全規程,要求司機在必要時接管,並要求汽車在遇到無法處理的情況時將控制權交給司機。

蘋果汽車,中國新造車的終極對手

最後一個問題是,蘋果汽車什麼時候才問世?

路透社認為,Apple Car 將在

2024 年

啟動量產工作。

郭明錤認為,蘋果至少要到

2025-2027 年

才能準備好,整個進度甚至可能會延遲到 2028 年或更晚。

彭博社則指出,Apple Car 現在還處在研發的初級階段,或將在

2026-2028 年

間才會正式釋出。

現在看來,離 Apple Car 的問世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關於蘋果的造車細節不斷呈現出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