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sci醫學論文發表—醫教協同模式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 由 期刊職稱論文發表 發表于 網路遊戲
  • 2022-11-28
簡介1變革教學模式,整合教學內容,構建基礎醫學的教學模組由於傳統的按學科分類的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存在內容重複、相互脫節等現象,因此,有必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結合臨床實際,對課程進行整合

醫教管理的個人資料怎麼修改

搜【順升醫學網】。苦找十次不如諮詢一次!

醫學職稱論文

】【

期刊發表

】【

快速見刊

】【

職稱晉升

出版資源多

】【

出書週期短

】【

費用親民

】【

正規書號總署可查

】【

雜誌快速發表綠色通道

!

醫教協同模式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摘要】:目前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大多還是承襲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旨在孤立地強調本學科知識的重要性和完整性,而與其他學科存在脫節的現象,沒有充分發揮不同學科之間互相協調的關係。因此,有必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結合臨床實際,整合學科體系,設立拓展課程,這對保證醫學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提高我國醫學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醫教協同;基礎醫學教學改革;整合課程;課程拓展;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2014年,教育部頒佈了《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意見》,強調深化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的改革,推進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課程的整合,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提升醫學生臨床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國家實行的這些醫學教育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強化醫學生臨床技能的培養,提高我國醫學教育的質量,為社會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務人員。

基礎醫學是研究人體生命和疾病現象本質及規律的自然科學,是醫學教育的基礎課程。在醫學類專業教育中,基礎醫學教學是開展醫學教學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強基礎醫學的教學改革,適應新形勢下醫學教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分析了我國基礎醫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討了其教學改革的思路,希望為醫學教育的基礎醫學教學提供參考。

1當前基礎醫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定不夠合理

目前,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大多還是承襲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即以學科為中心,按基礎醫學學科分類科目進行教學,課程設定包括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這種模式強調學科各自的獨立性、系統性,大都存在教學內容侷限和過於繁瑣,各個知識點分散於不同學科中的缺點。但生命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一器官或系統的形態與功能、生理與病理等知識是相互聯絡的。這種界限分明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育模式,難以把問題闡述透徹,必然會影響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存在各學科脫節、基礎課程重複率過高等問題,沒有充分發揮不同學科之間互相協調的關係,沒有實現開拓學生視野的目的[1-2]。國外醫學教育多以長學制為主,透過大量的實踐環節使醫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臨床技能大幅提高[3]。但在我國現有醫學教育模式下,要在醫學教育特別是基礎醫學教育中完全照搬國外的模式是不可能的。因此,這種忽略醫學知識整體聯絡的傳統模式在教與學兩方面都存在明顯弊端。

1。2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

由於上述這種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體系,致使基礎醫學課程教師為了追求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只是孤立地強調本學科知識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側重於本學科知識的講授,對於相關知識的介紹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

1。3理論教學脫離臨床實際

在理論課講授方面,由於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理論知識與臨床的密切結合和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面對這些枯燥難懂的理論,學生學習的興趣受到嚴重的影響。而且基礎課與臨床課截然分開,不利於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此外,還有一部分教師是非醫學類專業畢業的,臨床知識相對匱乏,難以在課堂上恰當地引入臨床案例,造成基礎與臨床的脫節[4]。

1。4實驗教學課程設定缺乏系統性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基礎醫學的實驗課程設定仍然沿用過去傳統的劃分方法,即基礎醫學生物學實驗、形態實驗和功能實驗三個部分課程。這種模式存在較大的缺陷:首先大部分實驗課程仍然只是按每個學科的要求設定,強調每個學科的完整性,缺乏綜合性、開放性,不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醫學知識和實驗技能,不利於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在實驗教學方法上學生能自己動手進行實驗設計的少,學生仍然是被動的學習者,其創新思維能力得不到較好的培養;學習內容與現代臨床醫學的快速發展脫節,造成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不強[5]。

2對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由於當前醫學教育的發展,基礎醫學教學應當要為臨床能力的培養服務。所以,有必要對基礎醫學課程設定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我們認為,為適應新形勢下醫學教育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2。1變革教學模式,整合教學內容,構建基礎醫學的教學模組

由於傳統的按學科分類的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存在內容重複、相互脫節等現象,因此,有必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結合臨床實際,對課程進行整合。2010年,復旦大學醫學院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現狀,提出了“醫學課程整合改革初步方案”並逐步實施。該方案以器官/系統為主線,開展整合式和模組化的系統醫學教育,包括9個系統整合核心模組、通識教育模組、健康與社會模組、臨床技能與溝通模組、科研素質培養模組和選修課模組。9個系統整合核心模組以人體系統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完全打破了傳統的以學科為界限的教學模式。國內一些醫學院校按照這個模式,也對基礎醫學課程的設定進行了探討。如: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整合課程體系建立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模式,並取得了一定成效。整合課程突出知識的整體性,培養和提高了醫學生綜合應用醫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6]。邰浩清等對相關課程進行整合,採用以系統為主線、形態和功能相結合的橫向教學模式,將分屬於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組織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等課程的相關知識按系統進行整合,構建新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合理地展現基礎醫學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科學性,使教學程序更加符合認知規律。實踐表明,新的教學模式避免了教學內容的無序重複,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於學生建立系統、完整的基礎醫學知識體系,為後期臨床課程的學習奠定了紮實的基礎[4]。我們認為,這種整合的課程更加有利於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醫學知識,加深對臨床問題的理解,對今後學習臨床課程具有很大的幫助。但這種課程的整合畢竟還剛剛起步,有很多問題要進一步研究,特別是課程整合的內容。根據基礎醫學的課程特點,我們認為應當對課程進行如下整合:將醫學生物學、遺傳學課程整合為人體生物學緒論,主要講授與醫學相關的基礎生物學知識;按照“器官

sci醫學論文發表—醫教協同模式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