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道醫導引術及其特色

簡介靈妙三十六無上至尊道導引術 道家導引養生書籍 共171頁檢視道家關於導引強身治病之理論,貫穿著以陰陽、氣血決定人體生理、病理的觀點

為什麼道家說人體有365個骨節

導引為我國古代重要的養生方法,也是道家修煉的重要方式之一。對導引的性質、作用最早論述者見於《莊子·刻意》:“吹岣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表明早在先秦時期,導引便是神仙方術之士追求長壽永生的一種修煉方法。但導引也是一種無病健身、有病治病的醫療功法。《黃帝內經》:”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驕。“即指出了導引與按摩均為治病方法。

道醫導引術及其特色

”導引〃二字釋義,《莊子集解》謂:“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是指呼吸配合動作,因而是一種氣功之動功。啟玄子注《內經。素問》雲:”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按,謂抑按皮肉,躋謂捷舉手足。〃則認為導引主要為肢體之運動。故古代亦稱導引為“屈伸之法〃、“偃仰之方〃。總之,導引是以肢體動作配合呼吸以強身治病之方法。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之帛畫《導引圖》姿勢動作之旁註指出了主治疾病之名稱,如”引聾〃“引噴”“引瘟病”“引痺痛”“引膝痛”等十餘種(《文物)1975年第6期),可知在秦漢之際或更早,導引已成為一種重要之醫療功法了。

道醫導引術及其特色

漢末道教形成之後,即全面承繼先秦以來神仙方術及醫家之導引術,並作為道家於修煉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健體祛疾之方法。抱朴子葛洪即十分重視導引之作用。《抱朴子·雜應》中葛洪在論及修道之人是否生病的問題時指出:“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藥,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之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溼,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表明堅持服藥、行氣及導引,則可以體檢不病。可見道家首先是從健體防病的角度來運用導引之術的。但葛洪同時指出,修道者所居為人間,難免各種災禍及病患,因此,必須懂得並學會治病:”是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表明葛洪主張道醫兼習,方能保健療疾,以利修煉。“眾術合修〃,即集諸種養生修煉方術之長,加以綜合運用於養煉,是葛洪的重要主張。

道醫導引術及其特色

道教周易經典書籍圖解千年導引術人體經絡使用全書吉布編著

檢視

葛洪認為導引不必過分拘泥於某些招式功法,應根據人體情況靈活運用。《抱朴子·別旨》雲:”夫導引不在於立名、象物、粉繪、表形、著圖,但無名狀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臥,或倚立,或跳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對導引之作用,葛洪認為主要在於理氣暢血:“凡人導引,骨節有聲,如大引則聲大,小引則聲小,如筋綏氣通也。夫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官血凝,實養生之大津,祛痰之玄術矣!”

道醫導引術及其特色

由於道教對導引之重視,魏晉以來,道家修為典籍中,均收錄大量導引術式,一些著名術式尚流傳至今。在《後漢書》等史籍中記載了華佗創五禽戲,但無具體內容。南朝道家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則詳記了(華佗五禽戲)之動作要領:“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二擲,長引腰,乍卻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左右伸腳,伸縮亦三亦二也。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鉤物自懸,左右七,手鉤卻立按頭各七。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鼓力各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距各七,伸縮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有汗,以粉塗身。消穀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雲笈七簽)卷三十二)至明代周履靖(赤鳳髓)中有(五禽書》,繪圖並文字解說華佗五禽戲之功法效用。

道醫導引術及其特色

雲笈七籤 全5冊/道教典籍選刊 張君房編 北京中華書局

檢視

流傳至今之五禽戲多依據上述古籍而來。在著名的道家導引術式中,還有傳為唐末道士鍾離權所創之”八段錦〃與託名達摩禪師傳授實為明代天台山紫凝道人編作之“易筋經〃等,均為至今仍流行之著名導引術。道家典籍所載之導引術式甚多,如”赤松子導引法“、”寧先生導引法”、“彭袓導引法”、”王子喬導引法〃、“靈劍子導引法〃等,見於(道藏)者不下數十種之多。可見道教對導引之重視及對古代導引之研究與發展的突出貢獻。

道醫導引術及其特色

靈妙三十六無上至尊道導引術 道家導引養生書籍 共171頁

檢視

道家關於導引強身治病之理論,貫穿著以陰陽、氣血決定人體生理、病理的觀點。道家論導引養生、祛病的專著《太清養生篇》分析導引治病之機制寫道:“人之身,十二大節,三百六十小骨,孔孔相對,脈脈相通,新氣與故氣交錯其間。新氣或頓阻,或循行,故氣或流通,或壅滯;或倶塞,或並馳。蓋壅滯者,陽氣之聚而為塊瘕者也;頓阻者,陰氣之積而為腫為瘍者也。氣既能蓄聚,則亦有分散之理矣。凡患之所在,可用導引以散之,和氣以攻之,時意以送之,清氣以潤之,咽津以補之,病惡有不除者乎。”《道樞》卷二八)上述分析認為人體的健康在於陰陽平衡,氣血流通。如陰陽失調、氣血滯塞,則生疾患,而導引則能通氣血、調陰陽,故能治療多種疾病。道家的此種生理、病理觀點,無疑是較正確而符合實際的。

在這種觀念指導下,道醫對不少疾病的分析,有精闢的見解。如論咳嗽之症雲:“咳嗽者,陽氣在於藏,奔上而欲出,其陰氣復入,而相逢於顙中,陰陽之氣漸盛則嗽彌甚矣。〃又如論口鼻血之症雲:”鼻衄血、口唾血者,中焦熱熾,飯水則變為血,故中焦之氣上衝於肺,肺復沖鼻,則為衄血。中焦之氣下注於脾,脾復衝口,則為唾血。凡病此者,前溲少矣。治之之法,大坐,導引左右各360過,然後舒左右足,以左手捉右足五指,七過;右亦如此。衄血則咽津焉,鼻納之口吐噓出之;唾血亦咽津焉

道醫導引術及其特色

而演出之。各360過,旦暮為之,則愈矣!〃指出口鼻血是中焦積熱所致,而熱甚則小便不暢,都是較準確的。《太清養生經)所論疾病頗多,五官有明目、目赤流淚、耳聾、口鼻出血、鼻息肉、口乾苦等。諸痛有骨節痛、脅痛、腰痛、面板痛、腰痺背痛、膝寒脛痛、頸項腰背痛、膝痺不任行等。內病有咳嗽、胃食不變、反胃、心腹堅痛、胸脅結癖、周身腫、瘟疫、瘧疾、霍亂、淋症及卒死、屍厥等。外科則有癩瘡、痔疾等。但導引之特徵為透過肢體動作配合呼吸以療疾,其性質為一種自我運動,為術者自我鍛鍊與自我醫治之技術。道家講修煉,多為自我性活動,故特重視導引之保健療疾作用。道醫以導引為人治病,主要為傳授某種導引方式,令患者習練某種適合病症之導引術以自我治療。但道醫在對付某些失去自應功能之病患者時,亦有由術者施以導引術以治療之,此亦為道醫導引之又一特色。

道醫導引術及其特色

《太清養生經》敘治卒死、屍厥等暈絕之病症雲:“卒死者,陽也,先因捺病,故其氣頓阻於四關九竅之中,所以絕氣焉。屍厥者,亦陽也,死而脈猶動,耳中有聲或無聲而股暖,陽絕於九竅而四關尚通焉。五屍死者亦陽也……其心腹脹滿痛急而不得息,或二脅之下碾塊湧起,此皆陽為陰所閉而然爾。

吾有法可以起之:使人用力掣其左手,次之右手,次之左足,次之右足各三百六十處。然後以蔥心(去其尖)入其鼻左,以面密固其際及壅其口與耳焉。吹耳則壅鼻,吹鼻則塞耳。其吹之也,徐徐而長,吹之既已,以指閉其蔥孔。左吹49,右亦如之……夫鼻者主肺,肺為諸藏之蓋也。耳者主腎,腎為通氣之本也。’,這種使人對患者運動肢體,然後以蔥吹氣使之通氣,與人工呼吸是否有某些聯絡?又如以導引治半身不遂者亦有“使人力掣手足不隨者各三百六十過,復以左右手向下捋手足不隨者亦三百六十過。”這種以外力助其導引,已與按摩有類似之處。道醫之導引對多種疾病之治療,其作用機制與療效,尚需深入研究,這當是現代對道教醫學遺產的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項十分有意義的任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