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路遊戲首頁網路遊戲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簡介葉底是深綠色,但卻發暗的那泡巖茶,沒有光澤,說明它在做青過程中發酵沒有到位

大紅袍茶泡後什麼顏色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早晨起來,大霧瀰漫。

到了十點,陽光終於從雲層中冒出頭來。

在一片片魚鱗狀的薄雲間,有一個渾圓的亮球,散發著柔和的光線,把周圍的雲彩,都染上了七彩的光暈。

極美,極美。

下午果然又是豔陽高照。

泡了慧苑老叢的茶末,又泡了小牛肉,兩泡頂級的巖茶對沖,這一場跨界的PK,不知道誰最終獲勝?

搬了躺椅,窩在陽臺上曬太陽,看書。第一千零一遍《紅樓夢》。李麻花在翻後臺的留言:

“茶葉泡完有點青,可以作為判定巖茶好壞的標準之一嗎?”

有茶友發出上述疑問。

茶葉泡完之後,觀察它,發現它有點帶青綠色,這種情況,叫做“葉底青”。

葉底青,可以理解為沖泡之後的巖茶,葉底帶綠色,至於綠的程度,則有分嫩綠、深綠、墨綠等等。

不同的綠,它的成因不一樣。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2》

如果葉底的青色偏嫩綠,可以判斷其焙火程度不高,葉底沒有焙到轉色。

在武夷山,大多數茶農沒有條件搭建炭焙間,每年做茶焙火的時節,他們會把茶送去焙茶坊,交給專人焙茶。

關於送去的這款茶要焙到什麼程度?兩個字——“吃火”。

如果一款茶要輕火焙,他們會說“不吃火”;如果一款茶要焙到葉底轉色,就是“要吃火”。

焙過火的成品茶,沖泡開後,葉底還呈現嫩綠色,說明茶農為了保留這款茶的原滋原味,沒怎麼“吃火”。

同時,大多數巖茶焙完一道火時,葉底也是鮮嫩的。

蓋因這第一道火,是為了去除雜味,讓茶香清晰,故而很多人選擇了輕火慢燉,“不吃火”。

另外,還有一種保持葉底嫩綠的做法,就是

冷做青

正常情況下,武夷巖茶的做青過程要保持青間的溫度達到27度,做茶季時武夷山夜間氣溫低,需要人為加溫。

冷做青便是不人為加溫,在常溫條件下做青,目的在於控制茶葉的發酵程度,有意不讓茶葉發酵,要保持茶葉的鮮銳感。

李麻花說,關於冷做青,茶農有個十分鮮活的比喻:冷做青出來的巖茶好比吃生的黃瓜,而且這幾年越來越多茶農喜歡冷做青,想要保留巖茶天然的味道。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2》

如果葉底呈現的是深綠色、墨綠色,說明有“吃了火”,茶葉焙到了轉色。

但有時候,兩泡茶同樣顏色的巖茶,同樣是泛著青色的,但它們仍然是不一樣的工藝。

葉底是深綠色,但卻發暗的那泡巖茶,沒有光澤,說明它在做青過程中發酵沒有到位。

葉底是透亮的深綠色,油亮且有活性,則說明它在做青過程中發酵到位。

茶農解釋說,“巖茶屬於烏龍茶,是半發酵茶,它需要達到一定程度的發酵才能達到穩定且符合特徵的香氣和口感。青葉的發酵一直貫穿在巖茶的做青過程中,所以,發酵是否到位基本可以決定一款巖茶工藝的好壞。”

前面提到的冷做青,說白了便是發酵不到位。

發酵到位的茶葉底深綠且有亮澤。

還有一種情況,我們沖泡完巖茶,觀察其葉底是有光澤的深綠色,看上去很鮮活,但是用手一捏就粉碎了,這又涉及到茶葉的“走水”問題。

雖然這泡茶發酵到位,但是水沒有走透,葉底輕輕揉捏就碎,說明它仍有工藝上的缺陷。

需要製茶師找出原因,加以調整。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3》

巖茶的做青,又稱作“巖茶的初制環節”,也就是武夷山茶農俗稱的“走水”。

做青的目的,是讓青葉逐步失水、發酵,並且激發芳香物質。

巖茶初製做得好,俗稱“水走得透”,意思是葉片裡的水分控制得好,失水程度剛好,哪怕殘留水分在葉片裡也是均勻分佈,沒有左片多右片少,或者同一桶茶青裡,有的水分多有的水分少。

而“走水”功夫好壞,從葉底上能看出來端倪。

而如前文那樣,葉底呈深綠色卻不夠有彈性,則說明這泡茶的水沒有走透,殘留水分較多,部分葉脈有積水。

做茶人的“走水”功力還是欠些火候。

葉片裡的水沒走透,發酵卻到位的成品茶喝起來,香氣的清晰度不夠,有些積青味、悶青味等雜味,不過甜度還不錯。

做茶季,在武夷山看茶農做茶,做青過程中,水走得透、發酵又到位的茶,葉底是透黃的,透著光可以清晰地看到葉片的脈絡,鋪展開來就像綢緞般光亮、柔軟。

記得小時候做葉脈書籤,如果沒有把樹葉裡的水分排除乾淨,過一段時間,樹葉就開始發硬、變脆,容易折斷,無法成為能夠長期儲存的標本。

我見過做得很漂亮的樹葉標本,葉片薄到透明,葉片裡絲絲縷縷的葉脈清晰可辨,可以多年一直儲存下去。

對此,茶農認為,“巖茶做青是讓其發酵,讓葉綠素轉成葉黃素,茶葉透過發酵轉熟。就像樹葉掛在樹上慢慢熟透了,就變黃了。所以,做青到位的茶葉是透黃的。”

如此,做出來的茶,再焙火到轉色,葉底就呈現出有亮澤的深綠色、墨綠色。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4》

回頭看茶友的問題,他提到“葉底有點青”,並非“全部青”,這就涉及到另一種情況——花雜。

想來,他喝到的這泡茶葉底除了青色,應該還有褐色、紅色等顏色,相對不均勻,比較花雜。

作為半發酵的巖茶,葉底應呈現”三紅七綠“,綠的比例更大,而茶友的那泡茶只是“有點青”,說明綠的比例小,而其他紅色、褐色佔比大。

說明茶葉在做青過程中,發酵過度,用茶農的話說是“做得過熟了”,可能達到了“五紅五綠”,甚至‘六紅四綠“。

紅綠的標準嚴重失調了。

發酵成紅色的那部分葉片,經過焙火轉成褐色、烏褐色,繼而喧賓奪主,讓整泡茶的葉底看起來,顯得側重點偏移,有紅有綠,異常雜亂。

總結一下:

1、在葉底的綠色中,若是冷作青,輕發酵,則葉底保持鮮活的嫩綠色;

2、發酵到位,葉底是有亮澤的深綠色;

3、發酵不到位,葉底則是暗綠色;

4、發酵到位,水沒走透,葉底雖有光亮,卻易被捏碎。

茶農還提到一點,有些茶天生葉子偏綠,例如奇蘭、梅佔、瑞香等,做青的時候哪怕水走透、發酵到位,也呈現不出透黃的狀態,焙火後葉底自然是發青,呈現深綠色。

故而,巖茶泡開後,葉底有些青,並不能作為判斷茶葉好壞的標準。

不過,從葉底的顏色上,還是可以窺探出它在製作環節上的小秘密來。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沖泡後的巖茶葉底發青,是好茶嗎?

《5》

觀葉底,就好像在看舌相。

雖然對疾病的掌控並不是十拿九穩,但還是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觀察效果。

巖茶葉底有紅,有綠,算是正常。

但紅與綠,必然要有個尺度,綠多紅少,才是合格。

若紅多綠少,或者紅,黃,綠,黑,五色皆全,那不好意思,這茶的工藝,夠嗆。

請這位大師傅,重新修一修製茶經再來做茶吧。

更多關於武夷巖茶的原創知識

濃≠厚,淡≠薄,武夷巖茶按東北亂燉的方法喝,你要幹啥?

武夷巖茶牛欄坑肉桂,憑什麼賣十幾萬一斤?

輕火、中火、中足火、高火,武夷巖茶專業名詞,你懂多少!

賣茶服、賣水、賣巖茶,我親眼目睹了一場巖茶“大師”們的表演

喝大紅袍、水仙、肉桂時,不要把巖茶的焦味,當成是熟香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