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標簽艾蒿

家鄉的端午記憶,回不去的童年時光

只是每逢佳節之時,依然能讓遠在異鄉的我憶起,那些年迎風擺動的紙葫蘆和艾草香,還有初一蛋的神奇功效與紅棗粽子的甜黏,與美好的童年時光一樣,在我的回憶裡常青...

朝鮮族的端午節,與眾不同的慶祝活動

朝鮮族端午節的內容和漢族的端午節有著不同的內容,如姑娘用菖蒲水洗髮、插菖蒲簪,意在避邪,並舉行盪鞦韆、踏跳板、摔跤、踏青歌舞、庭院歌舞遊戲,當然飲酒放歌歡舞那也是民族聚會的內容了...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原來它這麼厲害!

由於門前掛艾草,減少了瘧疾的發生,大家覺得艾草也可以僻邪驅瘴,所以端午節採摘艾草插在門前,已經成了民間必不可少的一種風俗,可以幫助人們驅趕邪氣和毒蟲,保護人們免受疾病的困擾...

《詩經》裡的植物辨識(五十七)“蘋”或許是蜂鬥菜

如果說白蓮蒿是“皤蒿”,不符合郭璞說皤蒿“初生亦可食”和陸璣《毛詩草木疏》說皤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這些特徵...

端午節習俗,回農村幫父母收小麥,帶風味小吃,部分生意人高興了

聊起粽子的好生意,大娘衝著旁邊的攤位努了努嘴,羨慕地說道:“我這粽子是最近幾天生意都不錯,但今天若論生意好,還數隔壁攤位炸糖糕、炸菜餃子的老闆,過端午節,在咱當地不僅有吃粽子、插艾蒿的習俗,糖糕和菜餃子也是離不了的,具體的說法和講究,大概是...

我小時候在東北是如何過端午節的?

只有在端午節可以敞開肚皮使勁吃,還有過生日的時候,媽媽會給煮雞蛋...

煮芽豆子、帶百索子,陸良人的端午節還記得嗎?

”乾隆《陸涼州志》歲時篇記載:“端午,採艾葉插戶泛菖蒲,飲雄黃酒,以五色絲線系小兒背,謂帶百索子...

「傳說」“藥王”孫思邈和通渭溫泉的淵源並埋骨尖崗山的傳說

尖崗山,位於通渭縣第三鋪鄉、馬營鎮、錦坪鄉交界處,海拔2443 米,馬營鎮尖山村歷史上就有“藥王廟”,後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地村民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重建藥王廟,廟內供有孫思邈像,當地人每年舉行祭祀活動...

粽子鍋裡的美味,不光粽子還有它,端午節一早要吃,身體壯還辟邪

材料:粽子鍋中的熟蛋 大蒜 鹽 醬油 醋 蠔油 香油做法:因為這樣的蛋在粽子鍋中煮的時間很長,而且會混合有粽葉、稻草(我們這兒包粽子是用稻草來捆綁粽子的)和艾蒿的香味,味道很香也很特別...

艾草憑什麼能當幾千年的網紅?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農村這種“萬能草”,具有安神安胎的功效,特殊時刻還能辟邪

提起“艾草”,大家應該也不陌生,而且在很多農村地區,艾草都被當做一種“萬能草”,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艾蒿,端午節的時候都有用艾蒿泡水來洗手洗臉的習俗,可以洗去一年的不開心和不快樂...

草木浸染,華采衣服—讀詩經,獲得天然綠色染料

除了套染方法及天蠶絲,古人真的沒有其他辦法得到植物性綠色染料嗎...

戰場上,士兵受傷了怎麼辦?這四種消毒“土方法”士兵常用

雖然說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這些對傷口進行處理的土方法一般不會用到,但我們透過各種電視劇也可以感受到戰場上士兵的不容易...

北方的特色植物,被選為國宴用菜,作為野菜有這麼高級別還是少見

北方的特色植物,被選為國宴用菜,作為野菜有這麼高級別還是少見

這種植物就是柳蒿,也叫“減肥草”、“降壓菜”、水蒿等,它主要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及河北等地,生長於低海拔或中海拔的溼潤地區,如河邊、灌叢、路邊、沼澤地邊緣等...

夢見百合的端午李冠男

好想與母親在一起,再過一個百合遍開的端午...

119.故鄉舊事7:黑黝黝的豆豉,化不開的鄉愁

119.故鄉舊事7:黑黝黝的豆豉,化不開的鄉愁

記憶中,我從五年級一直到高三畢業,度過了8年離家住讀的求學生涯,每次回學校我都要帶上一瓶子尖椒炒豆豉,不僅緩解了生活費拮据的痛楚,又能吃上了喜愛的食物,確實讓我十分開心...

端午節,您買枝艾吧,驅蟲避邪

端午節,您買枝艾吧,驅蟲避邪

後天就是端午節了,難得今年在節前提前放假,我準備回家陪父母的空檔,親自去割母親自留的那幾簇艾蒿...

你知道艾葉與艾蒿的區別嗎?今天帶大家鑑別一下,90後別搞混了哦

艾草和蒿草 都屬於菊科植物,蒿草的學名叫蔞蒿,而艾葉學名則為艾蒿...

實拍東北邊境城市端午節:採艾蒿戴彩繩,老祖宗的習俗沒有忘

實拍東北邊境城市端午節:採艾蒿戴彩繩,老祖宗的習俗沒有忘

千百年來老祖宗們留下來的節日文化習俗在這一座邊境城市得到很好的傳承,而且黑河人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之外,還有許多自己獨有的端午習俗...

野艾蒿和艾草怎樣分別?野艾蒿有哪些功效與作用?

好啦,看完上文大家估計也知道野艾蒿和艾草是有一定區別的,可以從上面的三個地方來進行區分,搞不清的朋友可以瞭解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