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自為墓誌銘》書評分享:寞如雪,還望一路珍重

簡介先不說穿越到宋代或者明代的可能性,也不說古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不說古時男人的妻妾成群和這二人的風流聲名,就說如果前世生於明代,或者同為遺民,或者已經成為清朝人,筆者唯一想做的,就是在張岱“披髮入山,駭駭為野人”之時,用哪怕所有的家財為他

奈何橋忘川河唯美句子

你有沒有突然地,或者不時地,或者一直感受到寂寞?

當你行走在山水之間,天地襟懷,日月環抱,當你的心靈被湖光、風聲、青山充滿,你有沒有一個剎那被“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這句詩穿心而過?

《自為墓誌銘》書評分享:寞如雪,還望一路珍重

當你處於人群之中,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你有沒有一個時刻靈魂與身體分離,身體享受著物質的盛宴,而靈魂卻越深入人群越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當你從人潮擁擠中抽出,獨身一人漂泊於目的不明的路途上,你有沒有被孤獨之感席捲、淹沒的幾個瞬間?

有的人,傾其一生,都在與寂寞周旋,掙扎著逃離。很少有文人不寂寞,懷才不遇計程車人攢起來,一箇中國怕是也盛不下。他們當中死的死,隱居的隱居,做官的做官。屈原縱身一躍跳江,也有寂寞的成分,在世的人無人理解他,就算是後世,恐怕也少人理解,他只是頻繁地出現在文人筆頭案面,化成一種美學符號,我現在舉例的這種方法,就是最諷刺的映證。美學中的寂寞固然美,但現實人生中的寂寞,本身卻是一種可怖的存在。

人類是一種寂寞的群居動物,這個寂寞,不是群居就可以滿足的,也不是孤身一人,置身自然就能排遣的。尋找知音,組成家庭,的確是人類進化後發現的好方法。但寂寞,並不能假借外物,你必須自我面對,而且是 “素顏”地 “真實”地去“直面”。

那又有誰做到了素顏,真實地直面孤寂呢?晚明文人,張岱。從他的《自為墓誌銘》可以一窺。

沒有多少人賞評墓誌銘,尤其還是自題的,這就和對他人的遺書品頭論足一樣,不厚道,也並不禮貌,畢竟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死者為大”,“為尊者諱”,和“慎終追遠”。比如,知網上關於張岱的論文有2874篇,但有關《自為墓誌銘》的只有8篇,不足0。3%。但是,研究或者單純喜愛張岱,這一篇墓誌銘,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

《自為墓誌銘》書評分享:寞如雪,還望一路珍重

編輯 搜圖

張岱何許人也?他自己說了,蜀人,號陶庵,字宗子,石公,年少紈絝,老來隱居,明代遺民,國破家亡。從總體來看,這是一篇散文,三字句多,四字句也多,使用排比,對偶,敘事詳略得當,抒情情感豐富。

第一段的前生紈絝,後世蒼涼,形成鮮明對比,雖字裡行間全是戲謔,字詞也特地使用貶義的,如“紈絝”“茶淫橘虐,書蠹詩魔”。而“極愛繁華”更是本被儒家所不齒,但首段末尾的“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竟讓人本在大笑之時,突然哭出聲來。司空圖的《詩品》中有一品為“悲慨”,雖然張岱的這篇不是詩,張岱的文風也從未被描述成“悲慨”,但“大風捲水,林木為摧”,“百歲如流,富貴冷灰”,“蕭蕭落葉,漏雨蒼苔”,明清易代,百姓流離,半世繁華雕樑畫棟,如今成為床頭屋漏無干之處,怎麼能說不貼切,不符合呢?光是這幾句,就算司空圖是唐代人,也可以說他是張岱的知音了。

而“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則是張岱很愛寫的句子,他在《夢憶序》中寫道“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又在《家傳》中寫“先子如邯鄲夢醒,繁華富麗,過眼皆空”,再加上他最為人所知的兩本集子,夢憶與夢尋,就可以發現他的態度,或者說是做這篇墓誌銘的根源——寂寞,如雪般的寂寞。這寂寞如雪的雪,不是世說新語中吟詠的柳絮的精靈,也不是理學家眼裡純潔的象徵物,而是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的無限流逝,是納蘭性德“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的哀轉淒涼,是紅樓夢結尾中“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萬物散盡。這種無言的,纏繞張岱後半世的寂寞,既像晏幾道“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的對佳人的哀嘆,也像紅學家所說的“夢醒了無路可走”的樹倒猢猻散的悲涼,更像龍應臺所說的“白山黑水艱涉盡,無路可回頭”的無奈,最像魯迅筆下的“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的覺悟。如果張岱不寫散文,而寫小說,《紅樓夢》怕是要易主了,如果張岱生在現代,而非古代,文壇的先鋒怕是也要換人了。但其實,生在什麼時候,寫什麼都無所謂,畢竟曹公與魯迅先生也都是無人理解的寂寞之人。

《自為墓誌銘》書評分享:寞如雪,還望一路珍重

從第一段我們讀出了張岱的寂寞如雪,那麼第二段就是他處理寂寞的態度,他素顏修行後做出的選擇。這七大 “不可解”,這八“稱”,這八“不成”,這六“呼”,哪是自嘲?分明是自矜。全是貶義詞,卻擁有比褒義詞還高的境界。如果說張岱的寂寞如雪,那他的驕傲就像是傲雪的枯梅,奇梅,連你的價值觀都要被他所顛覆。不慕名利,不分貴賤,不重尊卑,文武兼修,能弱能強,雅好豐富,這些在現在看來,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高貴品質。而世人的稱呼,也多透露著張岱自我的高度膨脹,一個連國破家亡都經歷過的人,哪還會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無關痛癢的評價?就是張岱紈絝子弟時,恐怕也是極其不服管教之人。這個淺了可以說是古今文人的通病,深了可以說是明清之際新思想的萌芽的體現,提倡思想自由,個性解放。李贄的“童心說”,在那個時代,被認為是“離經叛道”,是“異端”,但對晚明文學的影響卻是不可估量的。

自矜結束後的張岱又繼續回憶往事了,他又墜入繁華所織的那張網裡和夢裡了。幼年時被認為有驚人之學,聰慧雋秀,家境優渥,長輩寵愛。然後,他再次驚醒,恍恍惚惚,“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他解釋自為墓誌銘,為仿陶淵明,徐青藤。思考自己為人與文筆,還不如將“癖”傳於世。他在《陶庵夢憶》中寫道“人無癖不可交也,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這種癖好,有些像《世說新語》中那些文人所擁有的魏晉風度,是一種真性情。而“深情”一詞,則本是謝安評價桓伊所唱的清歌,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明末的文人極其仰慕魏晉士人,可能也有國事衰微的同病相憐之感。

《自為墓誌銘》書評分享:寞如雪,還望一路珍重

最後,便是他為自己所寫的銘。每句的最後一字基本壓著韻,讀來有酣暢之感。石崇,卞和,廉頗,司馬遷,蘇軾,伯夷,叔齊,百里奚,陶潛,梅福,鄭思肖,身上都有張岱的影子。窮極奢靡,不明事理,老來心猶壯,餓死不投降。或者說,張岱列舉這些人,也是出於贊同,雖然看起來嬉笑怒罵,但實際上,還有一種欣羨暗藏其中。看似瀟灑行世,悠然隱居,但其中的心酸,卻又不能為外人道。最後一句,“必也尋三外野人,方曉我之終曲。”是明亡之後,張岱最堅持的一點,他放在文章的最後,也是用以明志。三外野人鄭思肖,是那個“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宋代遺民。思肖,意在“思趙”,他在自己的畫像上題贊曰:“不忠可誅,不孝可斬,可懸此頭於洪洪荒荒之表,以為不忠不孝之榜樣。”張岱在蝶庵題像時也寫“忠孝兩虧,仰虧俯怍,聚鐵如山,鑄一大錯。”不忠不孝,這也是張岱寂寞的最大原因,國破家亡,但自己卻還存活,認可的世界崩塌後,自己卻還苟活於世。死了吧,還有書作未完成,無法瞑目,活著吧,又對不起那黃泉之下的親人舊友,故國情深。無解,真是無解。

《自為墓誌銘》書評分享:寞如雪,還望一路珍重

在那少數的幾篇分析張岱的《自為墓誌銘》的論文中,有學者認為,張岱在“懺悔”,張岱自己在《夢憶序》中也的確寫了“持問佛前,一一懺悔”,但我卻覺得“懺悔”一詞,未免太重。什麼是“懺悔”?是覺得過去自己做錯了而悔恨,決心以悔改。而張岱呢?他才不後悔。他說自己“不忠不孝”,這是一種罪過,但如果給他一次機會,他依然會選擇這條道路。“懺悔”的好名聲,怕是他擔不起的,也正是因為這點,張岱才成其為張岱。在整篇文章中,字裡行間都是他對過去的深情懷念,和心底不知深幾許的如雪鋪滿天地的寂寞。就像他流傳最廣的《湖心亭看雪》,“人鳥聲俱絕”,這是他的世界。他一直很痛苦,也很清醒,不清醒的人是分不清夢境和現實的,但他寫“今已白頭,夢中仍是總角”,可見他是清楚自己現狀的,這也更加深了他的寂寞。國破家亡就像一道枷鎖,把他桎梏在了牢籠裡,無處可逃,所以他直面回擊了,以如此可愛的方式。《世說新語》裡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自為墓誌銘》書評分享:寞如雪,還望一路珍重

編輯 搜圖

墓誌銘本為稱耀死者一生的一種體裁,所以當世被稱為“諛墓文”。張岱也是為他人寫墓誌銘的箇中好手,他為周宛委作墓誌銘,寫“餘生平不喜作諛墓文,間有作者,必期酷肖其人,故多不愜人意,屢思改過,愧未能也。”很顯然,這篇《自為墓誌銘》也不是“諛墓文”,但卻酷肖其人。真心,真誠,真實,真情,這是我讀出的張岱。我不知道我誤讀了多少,但這個隱含作者是完美的。鄭板橋說,願為徐青藤“門下走狗”,但我們這個時代,也許需要一些張宗子的“門下走狗”。

世人說,生在宋代,當嫁給蘇軾,生在明代,當嫁給張岱。先不說穿越到宋代或者明代的可能性,也不說古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不說古時男人的妻妾成群和這二人的風流聲名,就說如果前世生於明代,或者同為遺民,或者已經成為清朝人,筆者唯一想做的,就是在張岱“披髮入山,駭駭為野人”之時,用哪怕所有的家財為他買一壺好酒,然後送給他一把油紙傘,深鞠一躬,道:

“先生,寂寞如雪,還望一路珍重。”

Top